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
  摘 要: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增加优质文化供给,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推进均等化服务是响应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文章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的时代必然性,剖析了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的三种典型模式,即中心馆—分馆模式、图书馆联盟模式、“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9-0019-03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国家免费或以较低费用的方式向公众提供的,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各种文化产品。建立覆盖所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我国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终极目标。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通过统一服务标准,推进社区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努力为公众提供开放式、均等化、无差别的公共服务。但是,各地公共图书馆在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在均等化服务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探索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策略,勾勒出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的有效路径,对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1 提供均等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
  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资金大都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因此其对所有公民提供无差别、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切实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应有举措。2018年1月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中也指明:“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户迅速提供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2]公共图书馆在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对所有公众提供均等化、无差别的优质服务,个别图书馆甚至存在对读者给予差别对待的情况。针对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学术界及图书馆界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如杭州图书馆则坚持了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底线,在实施均等化服务方面开启了积极的探索。当然,随着均等化服务的重要性为更多的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所认同,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1.2 提供均等化服务是顺应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城市化进程始终与之相伴随。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有限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旺盛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上原本就不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无疑都刺激了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需求的增长[3]。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致力于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营造“书香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愈发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在此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势必需要在馆藏资源建设、服务能力提升、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积极融入所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力求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
  1.3 提供均等化服务有助于实现公共图书馆的蜕变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但因受图书馆辐射半径和能力的限制,其很难做到对所有人群的服务全覆盖。考虑到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定位,实施均等化服务将是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重心。实施均等化服务意味着对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其通过对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具体策略的明确,构建起有效的均等化服务实施策略和保障机制[4]。实施均等化服务后,公共图书馆需要着力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并且需要解决均等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之间的矛盾,这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实施均等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实现完美蜕变的一个开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2 公共图书馆实施均等化服务的几种模式
  2.1 “中心馆—分馆”模式
  “中心馆—分馆”模式是现阶段公共图书馆提供均等化服务的主流模式,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中心馆—分馆”模式通常采取设立一个中心馆,并在社区设立分馆的方式满足当地居民的阅读和文化需求。分馆的文献资源由总馆实行统一调配和定期更新,图书可以在各个分馆和总馆之间实现通借通还[5]。通过对“中心馆—分馆”模式的打造,公共图书馆可以使用户不用出社區就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契合当代人民群众利用图书馆的习惯。随着公共图书馆愈发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社区居民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带来了便利,微信图书馆的打造更使社区居民可以享受更加优质的数字阅读。当然,“中心馆—分馆”模式在具备上述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中心馆和分馆之间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总量和分类、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馆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且分布是不均衡的。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社区分馆只能为用户提供比较浅显、低层次的服务,对高层次文化和信息服务的保障能力明显不足,社区居民还需要借助总馆才能满足自身需求。
  2.2 图书馆联盟模式
  图书馆联盟的诞生最早是致力于解决各馆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客观问题,通过组建联盟的方式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通借通还,并将合作的领域逐步扩大到文献信息服务层面。图书馆联盟最早诞生于20世纪30年的美国,历经多年的发展,图书馆联盟已经形成包括公共图书馆联盟、区域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书店联盟等在内的多种联盟形态[6]。图书馆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仅扩充了成员馆的读者群体和服务领域,也在资源采购、科研合作、业务交流等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现阶段,省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往往是整个公共图书馆联盟的核心,各级图书馆借助图书馆联盟都实现了服务区域的“下沉”和服务对象的扩大,较好地满足了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发达地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   2.3 “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服务模式
  “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模式是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模式。“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各司其职,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加强协作,不断改善合作的质量。这种“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模式在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内是广泛存在的,其兼顾了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化的客观需求,便利了社区居民享受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但在该模式下,市图书馆与区图书馆之间是一种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而非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资源调配和服务开展受到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三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消除。“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均等化服务模式。从实际的发展格局中可以看出,市级图书馆发展得相对较好,区级图书馆則与所在地区的财政收入、领导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而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则普遍不理想,很多社区图书馆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市—区—社区”三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优点,势必要加强对有关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逐步向“中心馆—分馆”模式转变。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发展策略
  3.1 做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规划与均衡布局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刺激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聚集的同时,也滋生了强劲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此,政府部门应当有所作为,通过合作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条件和服务质量。首先,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为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创造了完善的制度、舆论和法律环境。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详细科学的规划,文化部门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要求做好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规划工作。具体的规划需要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标、具体路径、建设内容等,并出台配套的建设计划。其次,各个省、市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中心馆的作用,组建图书馆联盟,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新模式的构建,较好地提升均等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推进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各个成员馆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虽然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逐步加大,但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优秀人才引进、智能化建设、馆舍改造等方面的资金缺口依然非常巨大,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请求和呼吁政府有关部门提高资金保障力度,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均等化服务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3.2 注重共性与个性服务的统一
  公共文化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改变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窘境,满足当代民众日渐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并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进程。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均等化服务的进程中,应当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努力提高均等化服务的质量,提高标准化程度。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包括借阅服务、文化讲座、借阅证办理、自习等传统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放低准入门槛,简化程序,延长开放时间以及增加阅览席位等手段和方式提供均等化服务,同时要做好对这类服务的考核工作,制定具体的服务细则和标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响应当代读者的需求变化,在服务的创新上下功夫,倡导精准性、个性化、差异化的高质量服务。总之,共性与个性并不矛盾,公共图书馆推行均等化服务并不是要抹杀任何个性化服务的存在,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服务创新策略的实施,实现对共性与个性需求的兼顾。
  3.3 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载体形式,扩充了其服务手段、方式和领域,也推动了其管理模式的持续变革,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了所谓的智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首先应大力推进各种数字阅读设备的引进。数字阅读已经取代传统阅读成为现代人的主流阅读方式,为顺应这种潮流,很多公共图书馆都采购了诸如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九星数字阅报机等数字阅读设备,可以让用户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数字阅读服务。但是,这些设备大多放置在图书馆内部,未来应尝试应用在社区图书馆和公共区域,并推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其次应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投放更多的数字资源。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是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范围、改善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通过采购更多的数字资源并与相关资源厂商进行谈判,放开版权限制,使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努力推动各种智能设备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通过引进自助借还系统提高读者借阅的便利性,依托可穿戴设备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总之,公共图书馆要想方设法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3.4 针对特殊群体开展服务
  《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明确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应致力于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全面服务,对于城市流浪人员、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也予以关注并提供特殊服务。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改变“等停靠”的传统发展理念,积极地走出去,主动有所作为。公共图书馆可以组建团队,开展服务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提高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对特殊群体提供更加贴心、个性化的服务。对于视听障碍者、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服务手段的应用,实施精准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世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8(8):53-58.
  [2] 360百科.公共图书馆[EB/OL].[2019-01-17].https://baike.so.com/doc/182739-193030.html.
  [3] 龚军.美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化服务研究及启示[J].图书情报导刊,2018(8):1-7.
  [4] 严贝妮,解贺嘉.香港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6(5):81-89.
  [5] 徐杰飞.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服务:以从化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9):3-6.
  [6] 刘晓鸥.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5(1):100-103.
  (编校:崔 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30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