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纳教育视角下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直过民族”是没有经历过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部分少数民族的总称,其复杂的历史条件、地域分布和民族传统造成了今天他们在教育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落后,如果我们仅仅从一般教育扶贫的经验出发对“直过民族”进行教育扶贫,很难快速从根上改变其落后面貌。文章基于全纳教育的视角,无歧视、无排斥的建立面向“直过民族”的精准教育扶贫支持系统,从而可以因地制宜的实行教育精准扶贫,真正促进“直过民族”的脱贫发展。
  关键词:全纳教育;直过民族;教育扶贫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所提出的一种强调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提出以来,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关注的重点也由比较具体的残障人员扩展到受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而被边缘化甚至被传统教育所忽略、排斥的群体。
  可以说全纳教育是一种极具建设性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育领域的公平和正义,还有利于对现代民主社会制度的推进。从全纳教育的价值诉求角度,我们能更加深刻理解我国“直过民族”的教育支持与教育扶贫发展问题。
  “直过民族”是指没有经过民主改革,从原始社会的发展状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部分少数民族的总称。由于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直过民族”在其经济、政治、文化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其特殊性导致“直过民族”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贫困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一般性扶貧和发
  展思路无法解决的。文章基于对云南省保山市傈僳族“直过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调研,认为只有在基于“直过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从全纳教育的视角,构建多方联动具有精准度系统性的精准教育服务体系才能使“直过民族”真正摆脱素质型贫困,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促进直过民族真脱贫,脱真贫,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傈僳族“直过民族”地区的实际走访和调研我们发现,“直过民族”的教育不仅需求意义特殊,内容特殊,而且形式特殊。过去“以面带点”的单项输出式扶贫措施已经无法适应“直过民族”现实的发展需要,唯有基于全纳教育的理念,无差别无歧视的立足于“直过民族”的社会状况,提供多方的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才是切实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是构建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义。
  笔者认为,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三个基本遵循,首先是精准度,精准度强调教育支持与“直过民族”现实的基本符合程度和可操作性,改变过去重复复制“粗而不精”的扶贫策略;其次是覆盖广,覆盖广强调教育扶贫发展不仅是学校和青少年的发展,要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构建多方联动参与体系。最后是持续性,持续性强调教育支持促进教育对象与教育活动融合,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改变以往生活习惯是构建“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起点
  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习性。“直过民族”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由于“直过性”依然保留有原始社会的部分生活习惯,而要对其进行现代社会的教育就必须使其先改变过去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惯,逐步引导他们理解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融入现代生活,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体验,教会他们基本的汉语汉字交流,激发他们对外界的向往,消除对外界的强烈戒备心理,使他们能够逐步走出大山接触现代社会,从而对他们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以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二、建立社会交往规范是构建“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重点
  由于“直过民族”的社会发育晚,社会分工不充分,社会生活极其简单,基本属于异质群体,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观念根深蒂固,更加注重群体的原始平均分配,人际交往往往以血缘,地缘关系来决定,社会契约意识,合作与分工,商品观念,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社会交往无规则可言。因此“直过民族”在与外界进行交往时往往是阻碍重重,建立社会交往规范有利于他们的对外交往,只有与外界建立联系他们才能真正走出本民族的小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因此社会交往规范是“直过民族”对外合作交往的桥梁,也是构建“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重点。
  三、参与生产技能训练是构建“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支点
  “民族直过区”大多处在极为偏僻,边远而贫瘠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劳动生产方式落后,交通闭塞,不仅贫困程度深且自身发展能力弱,基本没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式的脱贫。转变传统的土地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外出务工直接参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转变发展理念,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成为“直过民族”脱贫的可取之法。通过统一的培训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通过外出务工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这是提升“直过民族”物质生活水平的直接方式。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教育扶贫提供一个良好的支点,推进教育扶贫发展的进程,形成经济支撑教育发展,教育促进经济提升的发展格局。
  四、培养社会参与能力是构建“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基点
  社会参与是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决策过程及决策执行落实过程中的参与程序,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参与程度以及对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调节方式方法。由于一直以来对“直过民族”单一“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忽略了直过民族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国家主动给予他们被动接受的局面,完全忽视了“直过民族”的主人翁地位,弱化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使其一直处于旁观者的社会人角度,完全游离于社会发展的门槛之外,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加强和培养“直过民族”的社会参与能力,是增强他们作为社会主体的参与感,从参与中体验获得感,进而去构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
  五、建构价值观念体系是构建“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高点   “直过民族”由于处在西南的边境地带,经济较为落后且大多跨境而居,加之受其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影响较深,又与主流社会隔绝,因此往往具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认同感,而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淡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民族意识高于国家意识的局面,因此,引导建立“直过民族”对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强化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是“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引导“直过区”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国家意识高于民族意识的观念,提高“直过区”人民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是构建教育扶贫服务体系的制高点。
  综上所述,单一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对于“直过民族”地区而言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该地区的深度素质型贫困决定了,只有从全纳教育的视角下,通过无排斥,无歧视的建立“直过民族”教育扶贫服务体系,以“改变以往生活习惯、建立社会交往规范、参与生产技能训练、培养社会参与能力和建构价值观念体系”的方式建立教育扶贫服务体系才是解决“直过民族”教育扶贫的治本之策。
  参考文献
  [1] 聂琴.全纳教育视角下“直过民族”教育支持服务系统建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6).
  [2] 王磊.我国“直过民族”的三重跨越[J].广西民族研究,2018(06).
  [3] 云南省加快直过民族脱贫步伐[DB/OL].http://yn.people.com.cn/n2/2016/0309/c3244227895195.html.
  [4] 那金华.云南“直過民族”地区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5-79.
  [5] 高志英.20世纪中国边疆“直过”民族教育观念变迁研究——以云南独龙族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3):37-43,50
  [6] 张善鑫.马国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05).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云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一般项目“全纳教育视角下“直过民族”教育扶贫研究——以保山市傈僳族为例”阶段论文成果,项目编号:2018A13。
  作者简介:王艳华,女,汉族,云南玉溪人,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全纳教育视角下云南“直过民族”教育扶贫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8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