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现状浅谈如何培养其公民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公民意识是现代人重要的素质要求,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知识层次较高、也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的使命,是推动我国走向发展新方向的助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文章将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现状提出一些如何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教育;公民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而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将影响着我国今后的发展。当前社会中高校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但仍需不断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高校大学生对法制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深入的理解。高校还需将公民意识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此培养高校大学生拥有公民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及内容的理解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
由于国内外的社会环境不同,所以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学者们所研究的社会背景和视角也不尽相同,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在心理层面上对目前所处环境在国家与社会互相关系、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的一个自我认知,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
(二)公民意识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主体的意识:公民自身明确自己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明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并且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国家发展前进的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2)参与的意识:公民是能够参与到政治、公共生活中的,要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社会应该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以及自身拥有的权利。高校大学生要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公民的一份子,必须要规范并约束好自身行为,发挥好时代的榜样作用,在校内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等。
(3)法制的意识:一名合格的公民,应遵纪守法,按照法律规定来生活和工作,服从法律安排调整自己的行为,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在法制基础上享受自己的权益。作为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得在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介上随意发表或扩散不妥的言论。
(4)公德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道德理念,在对待他人时能够秉持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则。高校大学生应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从自身做起,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一)自我意识较强,公民意识较薄弱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以98后为主,有其特有的个性和强烈的主观意识,而公民意识相对较薄弱。根据观察了解到,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有了解但不深入。部分大学生在特定情况下才意识到身为公民的存在感。98后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和平时期,部分家庭中父母的溺爱,让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社会整体的认知,没有意识到融入集体、学会替对方考虑的重要性,特别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体的重要一员,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概念。
(二)公民意识的知行分离
98后的大学生从小在教育中就接受了思想道德的学习,对社会道德的理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且有基本遵守社会公德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高校大学生有明显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坚守了自身的道德底线。但是在实际行为中,还是会存在一些公德意识缺失的事件,比如: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以及考试作弊等情况。因此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将理论学习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欠缺
许多大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来源大多是依靠父母,经济不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个人主体意识对应尽责任的淡薄。当下许多大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比较积极,能够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上有强烈的参与感。但是提到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时,就显得迷茫且不知所措,不想受到管理和束缚。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并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仍需要不断探索。
(四)创新意识与实践脱节
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产业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加入和支持。大学生是当前高校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一批社会储备人才。但是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步入社会发展中的想法仅仅停留在想象中,没有切合实际的实践行为和实干精神。虽然具备创新意识,但是付诸到真正行动上的却较少。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当前应试教育模式有关,缺乏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与学生自我要求有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公民素质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社会的不断前进,起到关键的助推作用。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将公民意识的内容融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完整的培养,但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一直都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流,思政课也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公民意识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中有涉及,但还不够充分。因此,将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让大学生获得较为科学的、全面的相关知识,十分重要。为了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比如: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观影的方式以及组织心得交流等活动,将理论知识紧密的联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能让大学生逐漸体会到公民意识教育的精髓和重要性,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断提升。
(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
高校大学生在明确了公民意识的理论基础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让其公民的意识落实在自身实际行为中。因此可根据具体实际要求,引导大学生开展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更直观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公民应该做些什么、需要怎样去做,才符合新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和谐校园环境,营造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
进入大学相当于已经踏入了一个小社会。大学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基本管理等,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高校大学生在就读大学的时间范围内尽快适应社会生活。高校的教辅管理人员可在校园内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学生能接受的网络传媒作为载体,开设公民教育论坛、时事论坛、教学互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想法,有针对性的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
(四)发挥教辅管理人员的模范作用。
教辅管理人员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教辅人员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其言谈举止、观念、信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特别注重对教辅管理人员进行师德和品行的培养,要求教辅管理人员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敬业精神,因此学校要求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做好培养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指明灯。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大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是时代进步的需求,笔者认为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武装好自己的大脑,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公民意识的培养。明确作为一名公民应付的责任和义务,遵守道德底线,尊重他人,互相帮助,成为一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石桂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64-68.
[2] 肖宝华,张燕翔.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69-72.
[3] 李梅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赤子,2017(06):44.
[4] 尤佳.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法治思维养成[J].龙岩学院学报,2016(06):84-88.
[5] 胡虹霞.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J].世纪桥,2009(04):118-119.
[6] 劉冰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途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03):85-88
作者简介:周袁弘一(1990- ),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8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