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随之提升。在此形势下,中职院校必须重新界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数控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期望对推进中职院校数控专业建设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院校 数控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一、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思索
  1.培养目标宏观化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空泛、粗略、趋同,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技能,具备相关工种中级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这种过于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没有突出数控加工产业特色,易出现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2.课程体系僵化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语文、外语、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制图等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原理与控制、车工工艺学、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数控专业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文科类课程,而不能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专业课程,使得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模式滞后
  中职院校数控专业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未能给学生提供充足实训实习机会。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基础和机床夹具等课程教学中,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教师只能以讲授法为主开展理论教学,而很难安排项目实践活动。同时,数控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没有跟上现代制造企业数控设备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中低档数控设备操作技能,未能掌握拥有高速加工、多轴联动数控加工等高档数控设备操作技能。
  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1.数控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数控专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遵循以人為本、技术立业、市场取向的原则,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成才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2]。其一,成才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从事数控设备操作、数控加工编程、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数控设备检测和维护、智能制造设备营销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其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成才目标为指引确定各门课程目标,突出各门课程在职业能力发展中的特色作用。其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结合成才目标和课程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将知识与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政校企合作语境下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政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数控专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为依托,遵循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原则,集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力量共同培养出技能型高素质数控专业人才[3]。基于政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如下:
  2.1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
  由政府牵头成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现代制造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校骨干教师等,负责研究数控专业发展动态,结合地区的发展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如,政府牵头成立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政府给予合作企业项目经费倾斜;政府出台政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企业接收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制度等。
  2.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在实地调研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中职院校五年学制的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企业工作过程岗位认识、校内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以“校中厂”合作教学、实训、校内教学为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第三阶段,以“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数控专业要基于政校企语境下创新课程教学体系,采用“三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下:第一课堂,采用综合训练的方法,如项目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工学一体化等,使学生掌握数控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第二课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立足点,通过兴趣引导,借助校企实训基地中的设备设施,组织学生进行团体活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相应的社团,如多轴数控加工、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社团的教师可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本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担任。开展自主实践类教学活动,如技能竞赛、科技发明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课堂,以企业跟岗、顶岗实习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4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速度,为学生实践提供场所。在对实训基地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思路,做好对接工作,包括实训设备与企业技术平台之间的对接、教师与企业人员技术水平之间的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学校可以利用政府下发的财政专项资金、自筹资金以及合作企业捐赠的设备设施,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并在基地中设置相关的实训平台,如数控综合加工、数控维修及三维数字化测量等等,从而使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4]。为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的技术专家,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全程参与和指导。   3.数控专业立体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打造
  为满足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数控专业应积极打造立体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立体交叉型岗位能力,使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提高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
  争力[5]。
  3.1确定立体交叉型能力结构
  数控专业要横向拓展学生的一般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主要包括交流能力、外语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液压传动与气动应用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电子控制技术应用能力等;数控专业要纵向深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胜任性,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加工编程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机械产品的质量检测能力、数控机床维护保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数控专业要强化横向与纵向能力的紧密联系,使横向能力成为学生顺利就业所具备的基本能力,纵向能力成为学生胜任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3.2构建立体交叉型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横向与纵向的立体交叉部分课程,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应用、德育、心理健康、法律基础、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数控机床与维护、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N技术、数控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第二部分为横向延伸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艺术欣赏、职场礼仪、市场营销、就业指导等课程;第三部分为纵向深化课程,主要包括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多轴数控加工、精密测量技术、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制作等五个模块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
  3.3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数控专业要对立体交叉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具体如下:其一,项目驱动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采用的项目进行合理选择,保证所选的项目有侧重点,在考核评价标准方面要区别对待,避免采用相同的标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能够达到分层培养的效果,可以使不同層次学生的能力均得到全面提升;其二,工学一体教学。数控专业应构建起理论与实训深度融合的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对接实际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让学生在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扎实掌握数控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其三,过程性考核。教师可以采用分散与集中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引入过程性考核,借此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等隐性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数控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数控人才。在数控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重视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形成政校企合作机制,并积极打造数控专业立体交叉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不断提升中职院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华华,许颖.创新思维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探析——以3+2中高职衔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11):116-118.
  [2]石金艳,龚煌辉,杨文.适应制造业升级的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文化建设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9(10):102-105.
  [3]佟静,连碧华.面向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数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0):111-114
  [4]谭晓芳,田治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湖南国防工业职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9(9):90-92.
  [5]陈蕾.浅谈数控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9(7):87-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2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