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论文通过对目前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策略,探索构建适合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模式,以期推动高校专利成果转化。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current mod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at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 suitable for the pat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pat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關键词】高校;专利;成果转化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tent;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146-03
  1 引言
  2020年新年伊始,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将专利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以及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不单纯考核高校的专利数量,更加突出转化应用[1]。
  高校作为人才高地、知识聚集区、自主创新源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高校专利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大量的专利成果被锁进资料柜,得不到实施和转化。
  2 国内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本文中的“专利成果转化”概念包含了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秘密转让、申请专利的权利转让等[2]。
  放眼高校,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重新修订后,高校的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对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科研人员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通过查阅文献,以及与相关从业人员的访谈探讨,归纳出以下五种模式。
  2.1 “成果人直接转化模式”的转化方式分析
  高校科研人员或项目团队的成果持有人直接与企业发生转化关系,将职务发明的专利成果进行产业化[3]。但由于这些成果基本属性是职务发明,所以在界定无形资产归属问题上会产生纠结,如有的高校管理政策界限不清晰,就容易导致科研人员和项目团队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触碰政策红线[4]。
  2.2 “部门间接转化模式”的转化方式分析
  这种转化方式是指通过高校的科技管理或技术转移职能部门,将专利成果转化和推广出去。此种模式的优势是专业的部门干专业的事,推广实施力度大。由于是统筹集中,在商务谈判、转化过程中比较节约人力资源,且不会出现合规性问题。但推广人员缺乏专业技术,需要成果人在技术方面予以支撑[5]。
  2.3 “平台中介转化模式”的转化方式分析
  高校专利成果通过自建平台或第三方中介平台完成转化。优势是资源集中、聚集力较强、可以形成规模化[6]。缺点是平台的灵活性欠佳,运营水平决定了平台的实施效率和转化效率。
  2.4 “合作共同转化模式”的转化方式分析
  这种转化方式是指以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实施专利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企业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或共同承担纵向科研项目等形式,完全参与专利申请与开发过程,从而实现了校企技术互补、成果共享[7]。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成果符合企业需求、市场针对性强、转化转移效率高。难度在于双方必须有良好的信任基础、包容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契约约定,此种模式才能得以顺利实施[8]。
  2.5 “园区承接转化模式”的转化方式分析
  这种转化方式即专利成果通过大学自建的科技园或通过地方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实施创业孵化的模式。此模式的优势在于科技园区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强,对成果转化后的创业孵化可以起到支撑和扶持作用[9]。
  3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针对专利成果转化的有效管理机制
  从目前高校对专利成果转化采取的普遍措施来看,主要有奖励、设立专(兼)职部门或专职人员推进转化等,措施较单一。并且高校专利管理和专利成果转化工作往往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了解专利成果的专利管理部门不负责专利成果转化,负责专利成果转化的产业化部门不了解专利成果,形成脱节的被动局面,从管理体制上增加了专利成果转化工作的难度,从机制上制约了专利成果转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对专利成果重授权轻转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充分意识到专利在科研和创新教育上的重要性,把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等指标纳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但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对申请专利热情很高,却由于不注重实用性,导致专利转化率很低,专利成果转移工作出现盲区。
  3.3 高校专利成果的市场适应度、成熟度不足
  目前,高校申请专利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保护知识产权、完成规定的科研考核指标或科研项目需求。专利申请主要来源于各类科研课题,以科研为主导方向,不直接面向市场。专利的研发方式包括:首选的研发方式是自主研发;选择与其他高校合作、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所占的比例甚微。可见高校与各个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不利于确定专利研发的方向、把握市场需求。
  3.4 高校未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平台
  在专利技术进行转移转化过程中,从调查中发现,高校的一项专利从申请到实施,缺乏有效的专利交易平台,交流渠道比较少,很多高校都是通过展会联系或者中介机构联系,专利信息平台、专利技术交易平台等其他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加强,网络平台信息可信度、真实度也有待加强。
  4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策略
  4.1 完善专利管理体系
  高校应积极贯彻GB/T 33251—2016《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形成科技创新和专利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加强专利信息分析利用,开展专利导航布局和运用实施等工作。
  4.1.1 健全和完善基本规章制度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高校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全流程的专利管理机制。在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挖掘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把专利工作融入科技创新全过程,促进专利成果转移转化。
  4.1.2 建立和完善专利绩效考核及激励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校专利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专利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提升高校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学生等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专利资助奖励政策上要对申请、授权的资助奖励逐步向加大对转化实施的奖励进行调整、转变,直至取消申请和授权的资助奖励,形成转化收益后资助奖励的模式,充分体现促进转化运用的导向。
  4.1.3 建立和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
  高校通过建立和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使学校科研人员形成主动、及时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行为。第一,通过披露制度的建设,加强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创办企业等行为的管理和规范,防止高校资产流失;第二,高校要与科研人员积极对接,及时掌握科研人员创新的最新进展,挖掘有潜力的科技成果,引导科研人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指导科研人员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通过申请专利等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保护。
  4.2 逐步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
  专利申请前评估是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普遍做法。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就建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对职务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申请前进行评估可以减少无效申请和低质量专利的数量,从而汇聚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转化。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工作可以由高校自建的专业化机构进行,也可以委托市场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尽快主动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4.3 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化机构建设。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能力。
  第二,加强技术经理人培养。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运营相关课程,加强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并遴选若干高校开展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指导高校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
  第三,支持高校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支持高校通过学校拨款、地方奖励、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等途径筹资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用于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运营等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工作以及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形成转化收益促进转化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何可.三部门共同推动高校专利质量提升[N].中国质量报,2020-02-25(002).
  【2】任文岱.教育部等三部门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高校专利质量[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0-02-27(004).
  【3】教技〔2016〕3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Z].
  【4】符俏.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6.
  【5】郑华.“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学生专利转化模式研究[J].牡丹江醫学院学报,2013,34(4):145-146.
  【6】黄雷红.高校科技项目专利管理的制度创新[J].江苏科技信息,2007(1):27-30.
  【7】张平,黄贤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7):13-15.
  【8】范晓波,钟灿涛.高等学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与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14(11):38-43.
  【9】黄雷红.高校科技项目专利管理的制度创新[J].江苏科技信息,2007(1):27-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51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