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学会”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信息时代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运用和谐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和谐气氛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材,不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该如何培养呢?
  
  一、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自己去获取和更新知识,而不单是知识本身,不然刚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只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在进入社会后,也能通过自学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它对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诸如实事求是、严谨、勤于独立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怕挫折和勇于改错等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习合作化是信息化教育特点之一,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合作),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三种形式。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给学生提出明确且难度适宜的任务;然后由学生分工探索研究、讨论,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要给予一定奖励和表扬,让学生因完成“某一任务”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的驱动,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另外的学习“任务”中。
  
  二、学会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讲过:“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这句话它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
  1、创设良好的创造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陶冶人,使人受到鼓舞和启迪,我认为可从两方面来创设创造氛围:
  首先,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更应该是朋友、伙伴式的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观念。
  其次,校园内要为学生积极创设信息文化氛围。利用橱窗、宣传栏等阵地来张贴信息知识画报,学生电子作品(电脑画、电脑小报);有条件的可利用电子阅览室,让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信息;利用网络教室,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向导。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小对某方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促使他们一生都为之探索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创造的兴趣。如教画图软件的复制部分,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孙悟空吹根毫毛能变出几十只小猴子,那我们只画一颗星,能不能变成满天星呢?”能,当然能。今天老师让大家过把变戏法瘾,我们来变变变。这一番妙语立时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复制的方法。再如巧设悬念,或佳作欣赏,皆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三、学会做事
  
  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们操作步骤与要领。还应当能够使学生学会用这种工具进行学习、体会应用信息工具对学习与生活改善的策略与方法。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是一门技术,但更要使学生能够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陈至立部长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意见中提出要重视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四、学会做人
  
  教育以人为本,以德为首,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职责。陈至立部长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喜欢计算机,只是打打游戏或上网聊天,而且迷上了一时还出不来,以至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这种沉迷于计算机的现象,显然是有害无益的。此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并正确引导,比如发现有学生特喜欢游戏。那我觉得教他用Flash自己制作动画、或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更甚至由教师将作品上传到因特网上,学生受到成功的喜悦后,相信会不断努力向这方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四学会”,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富有信息素养高、创新精神足和道德品质高尚的一代新人,以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