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重代码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建

  摘 要:双重代码理论认为人类认知由语言和非语言两套系统构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试验证明,意象作为非语言系统的重要成分,在阅读过程中,起着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意象并最终培养他们养成意象阅读的习惯。最后,笔者列举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双重代码理论 意象 情感反应 阅读教学
  
  一、双重代码理论
  双重代码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由两套子系统构成的,一套是语言系统,另一套是非语言系统。语言系统处理和储存语言信息,非语言系统处理和储存意象和图像信息。该理论由Paivio于1971年提出,1986年得到进一步完善,1991年,Sadoski和Paivio开始将该理论应用于阅读研究。
  根据Paivio的理论,语言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和发音代码。语言就是将具体事物及抽象概念编码后形成的文字符号。譬如,“wall”“house”“home”“family”及“worry”等词激起的是学习者对这些符号的语言反应。语言系统处理的是线形的、序列的、按层次排列的材料。比如,给出 “an” “apple”“eat”这几个词,我们很快就会造出“eat an apple”的句子,而不是“an apple eat”或“an eat apple”。非语言系统处理的是意象,包括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动觉的,如许多人读到“惊涛骇浪”,会在脑海里“看见”咆哮的大海,还能在回忆中闻到饭菜的香味或者又再次“听到了”上课铃声。和语言信息不同的是,非语言的表现是整体的、嵌入式的,譬如,一张面孔的意象一定是整体的,包含着眼睛、眉毛、鼻子和嘴的意象,而嘴的意象则包含唇与齿。
  
  二、意象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有关DCT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早已泛滥成灾,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其非语言系统亦即意象对阅读研究及教学的意义。人们对意象的兴趣由来已久。Pressley早在1977年就通过研究证明,三年级小学生在读故事时,教他们形成意象,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随之提高。Peter和Levin(1986)则指导读者对关键词形成意象,来记忆文章中的信息。他们发现这个方法对好的读者尤为奏效,而较差的读者则需要指导来判断哪一部分比较重要应该形成意象来加深理解。
  然而,在阅读英语这门外语时,中国学生是否产生了意象和情感反应,其性质和强度与母语阅读是否相同?S.Steffenson,Geotz and Cheng(1995,1996,1999)进行了系列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在第一次实验中,Cheng用中文写了一封有关从北京到广州乘火车旅行的信,经过和Steffenson,Geotz反复磋商,将该信译成了地道的英文。然后请一些在美国大学里学习的中国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阅读中文版本,一组阅读英文译本,结果发现两组学生经历了非常想近的意象和情感反应。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请国内一所大学里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实验表明,意象和情感是阅读的内在组成部分,必然要伴随着阅读理解。
  
  三、培养学生形成意象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意象的方法很多,笔者这里仅列举三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与广大教师同仁及读者共飨和探讨。
  (一)使用具体词解释抽象词
  DCT认为,具体词所包含的信息同时存在于语言和非语言两个系统里,而抽象词的信息主要与语言系统有关。读者读到具体词,首先激活的是该词的语义信息,之后通过语义与意象之间的指代关系激活该词的意象信息。抽象词缺乏联系两个系统的指代关系,主要激活的是词语的语义信息。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出现为DCT两个系统同时运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同时呈现文本和意象,使学生能够构建两者之间的指代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保持更加长久的记忆。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时,制作既有文本输出又有相对应的意象的教学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明智之举。
  
  四、 结语
  DCT作为一种认知理论,兼顾了阅读过程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和提高阅读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国内外大量有关研究表明,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形成意象和相应的情感反应是提高外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笔者提出了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意象的三种途径,希望能加深我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了解,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Sadoski,M.,Paivio,A.,& Goetz,E.T.A Critique of Schema Theory in Reading and a Dual Coding Alternative,[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1.
  [2]Steffensen,M.S.,Goetz,E.T.,& Cheng.,X.Imaginative Aspects of Comprehension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s,[P].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York,1996.
  [3]WangYanyan.Dual Coding Theory and Its Appf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D].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成晓光.双重代码理论与英文阅读,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3.
  
  (李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4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