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高校人本管理模式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春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需求的层次愈来愈高,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对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个性化需求多种多样。因此,高校管理要不要以学生为本,如何才能实现以学生为本,成为高校管理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高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 管理 以学生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始终体现管理上的人性化,在实施过程中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管理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至少包含两层涵义: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感情和权益,注重教育规律,进行人性关怀。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实施“促进学生发展成功”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及评价体系,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以学生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这就使得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内容来看,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交、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当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对高级需要的程度更加强烈。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的人们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数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较小;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比重较小,高层次的需要比重较大。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建国初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非常落后,人们的需要基本停留在低级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的飞跃,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人们的需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较高层次的需要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国人不再只是注重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更在意的是社交、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都出生在8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一起成长的,在他们心里,把社交、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当代的大学生们,自我意识很强,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对个人前途、自我价值等问题均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二、实现“以学生为本”高校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管理模式的前提
1. 首先,管理者应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高,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复杂,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学生管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联系,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没有与学生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这就迫切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将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有物质上的需求,如贫困学生,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提供对他们的帮助,满足他们的需求;学生有社交上的需求,管理者就应该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学生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管理者就应该尊重学生,避免传统的发号施令的管理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即使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管理者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管理者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2.其次,管理者应切实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高校管理虽然也很重视对学生的管理,但过于强调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高校过于强调如何能将学生管住,管理者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各项被认为是对学生有利的管理制度,然后把这些意志强加给学生,认为这样就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管理者往往扮演着发号施令的角色。这样做,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不能完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以服务来育人,正确认识学生的成长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从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协助学生达到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的过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花大力气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管理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与时俱进,采用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教书育人,管理者尤其是工作在管理一线的广大辅导员老师和任课教师,他们和学生是最亲密的接触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最终影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所以要想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要加强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生为本”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模式,就应该建立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多以激励为主,尽量少采用惩罚手段。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应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提出,不要过于苛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学习氛围,而不是到处都是规章制度,把学生禁锢在无数个条条框框之中,不得施展。另外,大学生正直青春年少,还没有达到特别成熟的程度,因此,有时候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应该适当的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能动不动就开除学籍,动不动就勒令退学,高校管理还应该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为主。
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求学意愿,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建立自主学习制度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如时间、地点、媒体等),甚至自主选择喜欢的老师。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有利于塑造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要逐步实现专业选择自主,即大学要在制度上为那些希望转换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要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要不断完善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制度以利于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考试评价制度,可引入创新学分和科研学分。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例如免修、免考制度,要变刚性的学制为弹性学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和推迟毕业,为大学生休学与转学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
参考文献:
[1]经志俊.锤炼课堂语言,构建和谐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2006.
[2]徐贤友.新课程教学中的关系学[N].中国教师报,2005年.
[3]陈双然.搞好学校文化建设之管见[N].抚州日报,2005年.
作者:
赵春蕾吉林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分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