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 磊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该模式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是进一步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高职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美国职业协会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A Manifesto)第一次给这种教育模式下了定义,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其目的是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具有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本质特征。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与学习成绩相关联。
  
  二、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对此,本文认为,校企合作是平台,工学结合是形式,教学做一体是过程。我国高职物流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应在对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最新成果吸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学的具体要求定位于: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课程的教学应是专兼职教师共同围绕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将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高职物流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参与企业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最需要的各项技能。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发布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供应商管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职院校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培养企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三、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争与区域内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由外聘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讨论确定,充分参考企业物流业务的流程,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根据教学计划,在工作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轮岗实习,进行真实的物流业务操作;在学习学期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授课和专题讲座,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的工作一线参观学习。
  1.推行“953”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推行“953”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通识教育、技能教育与培训、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弹性学期制”注重将学习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工作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改革为9个弹性学期,即:前两年每一学年学期划分学习学期(17周)+寒假(约5周)+学习学期(17周)+工作学期(4~6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半,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维持不变。其中第一学年2个学习学期和1个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学期,第二学年2个学习学期和1个企业顶岗工作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弹性设置学期起止时间;第三学年分为3个学期,即:学习学期(14~16周)+综合实训学期(4~6周)+顶岗、轮岗工作学期(18~20周)。按照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原则,使学生具备物流市场开发、货物运输操作、货物采购与供应、仓储配送业务操作、国际物流业务操作5个岗位核心能力。通过见习实习、顶岗实习、轮岗实习3阶段逐步推进的实践教学,突出“零距离”就业能力的培养。(如表一所示)
  2.推行“按需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1)专业培养对象,在外部专业人才市场供求分析和自身办学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应具体分析物流企业仓储、配送、信息技术、运输、贷代等职业岗位。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与专业技能传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公共平台课程,主要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体育、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
  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开设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业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业务、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该模块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在构建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工学结合形式来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
  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开设职业道德、物流法规、商务礼仪、沟通与合作、创业教育等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围绕职业道德、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海关通关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课程由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课程配套的校内、校外实训课、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几部分组成,实践的场所分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1:1,生产性和模拟生产性实训占全部实践教学学时的80%以上。
  (2)专业订单培养对象,按照合作双方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岗位(群)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分解,根据工作流程要求,确定岗位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再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结合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按照订单企业工作流程要求,专业课程全部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3.推行“应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教学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社会实践、定期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

  校内实训与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校内课堂,分为两个渠道,即主导渠道和自主渠道。两个渠道互补、互联,相互照应。主导渠道是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操作部分,要完成的实践内容。自主渠道是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参加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实践教材在编制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订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教材编写工作。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一是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实验;二是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发挥专职教师静态结构和兼职教师动态结构的互补作用;三是派送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与职业教育品牌机构合作, 通过职教品牌机构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培训资源以及政府关系, 面向企业岗位所需人才要求进行职业教育物流专业改造,引入具有丰富企业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并掌握国际先进教育技术的企业岗位培训师训练学生技能、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导学生职业素质,通过职教品牌机构长期与多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500强)进行人力资源战略合作,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技能、就业安置得到保障,并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档次。根据合作办学职教机构的“专业调研分析研究报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岗位定位(即学生就业时的职业岗位)是企事业单位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助理级和专员级(毕业就业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员(毕业后一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主管(毕业后三年)。
  物流行业是我们国家十大振兴行业,是一个大有前途的行业,物流管理专业不仅是一个年轻且非常热门的专业,还是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07)
  [2].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
  作者简介:
  辛磊(196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