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的麻醉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8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39例,对照组行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行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小,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应用效果显著,对患者动脉压以及心率的影响较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依托咪酯;瑞芬太尼;丙泊酚;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252-02
  脑动脉瘤是指脑内局部动脉壁发生的病变,动脉壁易发生破裂出血,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针对该病临床多采用介入治疗,其是在数字血管减影造影机的指导下进行动脉瘤填塞的方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效果较为显著。但该手术对麻醉的要求较高。本研究就就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2018年3月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8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合作同意书,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39例。对照组39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8.21±5.57)岁。观察组39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9.54±6.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禁食禁水,在进入手术室之后给予各项检测,于患者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在麻醉诱导之前快速输入5ml/kg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左侧扰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连接麻醉监护仪检测 BIS 值。观察组患者采用50μg/kg咪达唑仑、0.6mg/kg舒芬太尼、0.2mg/kg罗库溴铵、0.4-0.8mg/kg依托咪酯乳剂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选择0.6-1.2mg/(kg·h)的咪达唑仑;对照组患者采用50μg/kg咪达唑仑、1mg长托宁、0.02mg/kg芬太尼、4-8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选择2-4mg/(kg·h)的丙泊酚。两组在上述药物使用基础上均使用40-80mg/(kg·h)静脉持续泵注。术后停药,给予0.5mg 阿托品拮抗麻醉中使用的肌松药,在符合拔管指征后常规拔管,苏醒后送入病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显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
  对照组39例,用药后平均唤醒时间为(10.78±4.97)min,拔管时间为(13.49±3.54)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16.57±5.04)min;观察组39例,用药后平均唤醒时间为(18.34±7.04)min,拔管时间为(20.24±6.41)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5.87±5.41)min;结果显示,对照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
  对照组39例,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为(124.67±7.84)mmHg,心率为(84.87±10.97)次/min;治疗后平均动脉压为(111.97±8.21)mmHg,心率为(74.74±9.54)次/min;观察组39例,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为(124.73±8.01)mmHg,心率为(85.61±10.17)次/min;治疗后平均动脉压为(123.97±9.21)mmHg,心率为(83.82±10.21)次/min;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小,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属于微创的治疗方式,其疗效显著,对患者的伤害较小且不良反应较低。其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动脉壁突然破裂的情况,因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至关重要,为此需要保证麻醉用药的安全性。全凭静脉麻醉是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复合使用多种阿片类镇痛药物,通过调控给药速度及剂量来控制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诱导迅速、患者疼痛轻、苏醒快等特点。临床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及依托咪酯,前者属于一种新型的静脉麻醉药物,其起效及退效都比较快,可有效保护缺血组织再灌注损伤,但易引起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效果不佳。后者是一种强效的非巴比妥类催眠麻醉药,其不具备镇痛作用,静注后一次臂脑循环起效,重复给药无蓄积现象,对患者影响较小,主要用于全凭静脉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在则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其在进入人体内1分钟左右就能达到血脑平衡,镇痛效果明显。为探讨这两种麻醉药物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本研究对接受介入治疗的78例脑动脉瘤患者分别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唤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小,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的麻醉效果更为明显,但相对苏醒时间较长,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陈森林,蔡青.依托咪酯乳剂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18):132-133.
  [2] 白瑶,洪飚,刘玉琴.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02):111-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6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