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分析与疗效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22日~2017年9月23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将56例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手术)和观察组(血管栓塞介入治疗),28例/组。将两组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MMP-2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MMP-2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五项数据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应用在脑动脉瘤患者中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康复和预后效果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栓塞介入治疗;传统开颅手术;MMP-2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206-04
  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指的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1],是较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若是脑动脉瘤患者脑内部出现破裂出血情况,会加重头痛症状和病情[2],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救治脑动脉瘤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是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大、不利于术后康复等不足[3]。近年来血管栓塞介入术在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为了分析该术式的效果,择取2016年9月22日~2017年9月23日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6例开展本次研究,以传统开颅手术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6例,病例选取时间:2016年9月22日~2017年9月23日,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CT成像检查被明确诊断为脑动脉瘤;无相关手术禁忌证;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存在其他脑部病变的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前接受过单独内科治疗的患者。
  观察组(n=28)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1岁,平均(55.3±3.9)岁。瘤直径0.60~2.48cm,平均(1.22±0.46)cm。Hunt-Hess分级:0~II级18例,III~IV级10例。前交通动脉18例,后交通动脉8例,其他2例。对照组(n=28)男18例,女10例;年龄42~72岁,平均(55.4±3.9)岁。瘤直径0.63~2.51cm,平均(1.32±0.52)cm。Hunt-Hess分级:0~II级17例,III~IV级11例。前交通动脉16例,后交通动脉9例,其他3例。本次研究方案已提交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已获得批准。对照组及观察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CT成像检查结果对病情进行分级。
  本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开颅手术,予以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检查结果明确动脉瘤的所在位置、瘤体大小以及分级情况,指导患者选择相应的体位。经侧裂入路打开骨瓣,充分暴露动脉瘤,将动脉瘤分离。放置动脉瘤夹进行夹闭,以阻断瘤体血供,进行止血处理,对动脉瘤夹进行调整,确认无出血情况后将颅腔关闭。
  另一组(观察组)实施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全身肝素化,静脉泵入尼莫地平。在患者股动脉位置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造影,在明确动脉瘤具体情况后,进入动脉瘤,将适合的弹簧圈放入到动脉瘤腔内,之后释放弹簧圈,直至动脉瘤腔内被弹簧圈完全填塞。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待无出血现象后,加压包扎。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予以尼莫同、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再予以抗血小板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观察两组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判定标准[4],1显效标准: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消失且神经功能复常,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瘤体消失;2有效标准: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均得到较好地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瘤体体积缩小一半;3无效标准: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1-无效概率=临床总有效率。(2)检测两组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检测方法:在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清晨采集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3mL,保存在干燥试管中,置于37°C水浴中,时间为5min,进行离心处理,将上层清液保存在零下20°C的冰箱中。使用HTS7000型酶标仪(由PERKINELMER公司提供)以及酶聯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测定MMP-2,严格根据说明书进行各项操作。(3)记录两组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4)记录两组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数据为64.29%,明显是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MMP-2水平比较
  两组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前的MMP-2水平进行比较差距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治疗后两组的MMP-2水平同治疗前进行比较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MP-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兩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中仅出现1例发热,发病率为3.57%;对照组脑动脉瘤患者中出现感染2例,发热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43)。
   3讨论
  脑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脑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脑动脉内腔异常扩大导致脑动脉管壁局部出现先天性缺陷、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囊性膨出。脑动脉瘤的形状以囊状、梭形为主,在任一年龄段均可发病[5-7]。该病以恶心呕吐、剧烈头痛、颈部抵抗、脑神经麻痹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会引起蛛网膜下出血,因此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出血的病情程度不一,临床上一般Hunt-Hess分级法判断病情,从而选择造影和手术时机。
  传统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常用术式,临床疗效受到肯定,其能够有效清除病灶,通过脑组织自然间隙来分离脑组织,将动脉瘤充分显露,再夹闭动脉瘤和脑血管连接处,达到治疗目的。开颅手术需要暴露颅脑腔内组织,手术创伤大且暴露范围大、手术时间长,会增加颅脑腔内组织感染风险,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8-10]。
  近年来随着脑部外科技术、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瘤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无需打开患者的颅腔,其利用血管内栓塞技术能够有效缩小瘤体的体积甚至消除瘤体,减少肿瘤血供和出血量,另外手术视野清晰广阔,能够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瘤体的切除率,降低瘤体破裂发生率,减少损伤和缩短手术耗时,临床安全性较高[11-14]。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比对照组高出28.57%(P<0.05),证明了血管栓塞介入术的治疗效果优越,有助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降低;MMP-2能够对细胞外基质中的各种蛋白成分进行降解,对组织学屏障进行破坏。MMP-2水平在各种刺激下会出现高表达。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后MMP-2水平(20.11±6.05)ng/mL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这表明血管栓塞介入术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刺激更小,能够降低脑动脉瘤的复发率;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间(61.44±5.17)min、术中出血量(106.75±15.62)mL、术后恢复时间(7.26±1.03)d同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说明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手术耗时短、创伤小、出血量少和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加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57%)更低,表明该术式的安全性高,能够提高脑动脉瘤患者的预后效果。另外曹彦鹏[15]在《血管栓塞术及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一文中提及,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的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治疗后的MMP-2水平为(20.03±6.35)ng/mL,同本文数据相比差别不大,证明了本次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均较高,临床说服力强。
  总而言之,同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比较,血管栓塞介入治疗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和预后情况的改善,适合推广应用在临床中。
   [参考文献]
   [1]呼铁民,杨立军,孟杰,等.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0):3671-3674.
   [2]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等.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8-12.
   [3]苏优勒,窦长武,张占普,等.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42-43.
   [4]王占福,赵菲菲,邢德广.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2):1289-1291.
   [5]张明宇,李欣欣,周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7,9(9):117-118.
   [6]梁世行,刘成辉,陈旭,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不同情况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J].新医学,2017,48(3):173-177.
   [7]胡新永,来海鸥,姬利,等.夹闭及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1):100-102.
   [8]张茂,陈建龙.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2135-2137.
   [9]石凤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3):46-48.
   [10]徐江林,张宪哲,李永豪,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24):3755-3757.
   [11]巴特尔,徐亮,李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86-87.
   [12]张睿,陈灿中.开颅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1):299-300.
   [13]曹彦鹏.血管栓塞术及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2):160-162.
   [14]尤雪梅,孟军鹏,侯有荣,等.不同血管介入治疗方案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12):2318-2320.
   [15]任红岗,梁建荣.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3):2835-28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