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对膝部骨肿瘤的诊断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双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膝部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5例膝部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检查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及联合组,每组纳入15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即为实验组,采用双螺旋cT技术检查即为对照组,采用双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即为联合组,详解3组患者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对比实验组,联合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升高,对比对照组,联合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升高,P<0.05;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螺旋cT联合MRI技术对膝部骨肿瘤患者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其中双螺旋cT能够较好的更好显示骨肿瘤患者的病变范围及细微结构,MRI检测技术可对骨肿瘤患者的检测范围、软组织肿块及骨髓水肿情况检出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深究。
  【关键词】双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膝部骨肿瘤;应用价值
  骨肿瘤作为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主要是因为该项疾病起病较为隐匿,临床诊断十分的困难,患者的预后较差,该项疾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目前,随着骨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开闸积极有效的早期诊断可对骨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随着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临床医生准确、快速地明确诊断骨肿瘤患者作为如今的研究重点。本次研究中,针对膝部骨肿瘤采用双螺旋CT联合MRI技术进行检查,分析其诊断符合率,详解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5例膝部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检查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及联合组,每组纳入15例。
  实验组,男:女,7:8,年龄区间为25-75岁,平均(50.25±8.26)岁,骨瘤类型:2例骨肉瘤,3例纤维肉瘤,3例软骨黏液炎纤维肉瘤病变,2例骨巨细胞瘤,2例胫骨上端肿瘤病变,3例股骨下端肿瘤病变;对照组,男:女,&7,年龄区间为26-76岁,平均(50.75±8.36)岁,骨瘤类型:3例骨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软骨黏液炎纤维肉瘤病变,2例骨巨细胞瘤,2例胫骨上端肿瘤病变,3例股骨下端肿瘤病变;联合组男:女,6:9,年龄区间为27-75岁,平均(50.89t8.49)岁,骨瘤类型:2例骨肉瘤,2例纤维肉瘤,2例软骨黏液炎纤维肉瘤病变,3例骨巨细胞瘤,3例胫骨上端肿瘤病变,3例股骨下端肿瘤病变;本次研究均得到医院伦理会同意,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表示无差异,即P>0.05,结果中的观察指标可展开对比。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学》中骨肿瘤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开展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均诊断为膝部骨肿瘤;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较为齐全,同时具有明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剔除标准:剔除开展MRI检查且具有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剔除患者及患者家属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剔除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够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
  1.2实验方法
  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使用超导型MRI仪采用对应的部位线圈,扫描顺序为轴面、矢状位及冠状位,设置层距和层厚均为5mm,使用序列为T1WI的自旋回波(sE),层厚设置为6.0mm,矩阵设置为320x320,增强扫描采用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受到T2短时反转恢复患者的脂肪抑制,之后使用12m1的钆喷酸葡胺展开增强扫描。
  对照组:采用双螺旋CT技术检查,将病灶作为扫描中心,设置扫描层厚为0.5cm,设置重建层厚为2mm,螺距设置为0.8,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设置为125~220mA,扫描视野超过病灶边上下缘大约50mm;采用高压注射器可将100m1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增强扫描,匀速注射,需将时间控制在2.5m1/s,图像主要包括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
  联合组采用双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检查方法与对照组合实验组一致。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为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用(n,%)表示,x2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P<0.05或P<0.01,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对照、实验组,联合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升高,P<0.05:详见表1。
  3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骨肿瘤发病率主要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2%~3%,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该项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随着时代的变化的逐渐广泛应用在骨肿瘤诊断中,进而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
  本次研究中,对比对照、实验组,联合组患者的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升高,P<0.05螺旋CT扫描技术作为临床诊断中较为常用的影像技术。双螺旋CT技术可多角度多层面观察患者的病变,进而为临床医生提供良好的三维图像,耗时较短,无严重的破坏,且精确度较高等,现如今广泛使用在临床医学各领域科研及临床诊断中。同时,螺旋CT使用连续旋转的扫描方式扫描速度成倍提升,同时增加扫描维度。MRI可对骨肿瘤患者的软组织具有明顯的高分辨力,逐渐使用于临床肿瘤的检测。MRI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将原子核自旋轴排列,一般情况下是无规律的,但是无序的核自旋空间主要是取向会在外加磁场中过渡,自旋核做好良好的拉莫尔旋进,磁化强度会可在系统达到有效的平衡,使得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明显增长。
  临床研究指出,骨肿瘤患者病灶边界及骨质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采用双螺旋CT技术均可将其准确显示,该结构及位置较为复杂,例如骨盆、颅底及脊柱均在小肿瘤隐匿之内,但是采用双螺旋CT技术可将其位置清楚的显示,一个部位及整个器官可在一次屏息下展开容积扫描,不会发生病灶遗漏情况,使得造影剂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进而最大程度上减少运动伪影,进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扫描速度,从而建立有质量的三维重建及多方位图像。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该项技术可明显节省50%的造影剂,没有重建次数的限制,同时未见层间隔大小的限制,可展开回顾性任意重建。在骨髓异常显现中采用MRI技术相对于双螺旋CT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在临床上也会出现误诊现象,引起误诊的原因一般都是操作者对MRI现象的认识不足,同时再加上骨肿瘤在MRI信号较为复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虽然MRI可将肿块内部分组织成分清楚的显示,但是由于信号特征诊断中良性与恶性肿块的重叠性较高,因此,临床上在鉴别骨肿瘤患者的良恶性提倡优先采用MRI技术。
  综合上述,双螺旋CT联合MRI技术对膝部骨肿瘤患者良性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值得临床采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9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