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研究概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研究表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与基因相关,体质受先天禀赋影响,两者都与遗传相联系。本文通对体质学说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行总结,探索冠心病发病与体质之间相关性。
【关键词】冠心病发病;体质
1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1.1古代文献关于体质论述
“体质”早于《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以五行分类“火型之人…其人为赤色”等。《灵枢·顺逆肥瘦》中以形态特征分类“广肩颈项,肉薄厚皮而黑色”“瘦人者,皮薄色少”。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记载体质存在偏颇,表现为“亡血家,不可发汗”“病人旧微溏者”。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叙述“漆疮”发病与禀性有关。“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至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首次明确提出“体质”一词并且对体质特点进行描述:“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多种体质。“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阴虚体质,风温咳嗽”。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亦提到多种体质类型:“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此有中焦阳气素虚之人,偶感温病”等。先代医家不断探索并完善体质学说,为后世医家对体质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冠心病属于中医“真心痛”、“胸痹”范畴。《古今医鉴·心痛》中“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冷食物,内有郁热,素有顽痰、瘀血,或因恼怒气滞”。其中提到“素有顽痰、瘀血”为心痛的病因之一。古代文獻对胸痹心痛的发病记载对后世医家对胸痹心痛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1.2近代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体质分型有四分法、六分法、七分发、九分法、十二分法。王琦等根据体形、舌脉、体质成因等将体质分为七种类型,即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血瘀质,为中医界所广泛运用。匡氏等以阴阳、气血、痰湿的生理、病理特征为依据,将体质分为六种类型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咣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以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指导着体质的判定及体质辨识治未病。在任继学教授“伏邪”理论H基础上,姜氏提出“男女媾精,阳气不足,寒伏与内”假说,根据禀赋体质学说,理解为“伏寒体质”。伏寒体质源于先天,显证不多,年少时以隐症多见,多以寒热错杂证、气虚气滞证多见。日本一贯堂医学侧重于体质的病理类型研究,森道伯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各样的毒素在体内蓄积引起,并归纳其腹证、体格、肤色将体质分为瘀血质、脏毒质、解毒质3种,确立5个治疗方剂。
2冠心病与体质关系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不同体质决定了人体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与耐受性的不同。体质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季晓天报告冠心病患者中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患冠心病的几率较大。以下就冠心病易患体质进行论述。
2.1冠心病与痰湿质
痰湿体质患者平素喜食肥甘甜黏。现代人饮食不洁,嗜食冷食、油腻、饮酒等,脾胃运化不足,湿阻中焦,蕴久化痰,易致痰湿体质的形成。研究表明,痰湿体质人群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与平和质组,痰湿体质人群更易发生血脂异常。而冠心病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脂蛋白密切相关。王琦研究发现痰湿组较非痰湿组全血粘度低切率值增高、红细胞电泳变慢,反映痰湿体质人群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的高凝状态。长期的血脂增高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易与血栓的形成。
2.2冠心病与瘀血质
对于瘀血质发病倾向,医家早有论述,《素问·痹论》中指出:“心痹者,脉不通”。对于微观研究上,李氏提出生理性瘀血质可存在病前期、病瘥期、病间期,其症状若隐若现,或程度尚轻,属未病范畴。病理性瘀血质症状显著,即进入病态。瘀血质存在病变倾向,改善瘀血质可预防中风、胸痹等疾病。
2.3冠心病与湿热质
林氏对242例冠心病及脑梗死患者进行辩证分型,有37.19%和30.99%的患者分别为湿热体质与湿热夹瘀体质。章氏报告痰湿、湿热体质总胆固醇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型,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的低密度脂蛋白均值升高,显著高于各型。而增高的低密度脂蛋白易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
3冠心病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体质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环境因素等影响,在生长、发育、衰老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一种反应形式,没有病因就没有证;没有人体也没有证。病因是多样的,体质亦是多样的,形成的证是多种多样的。体质于机体未发病时亦可体现,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体质影响着疾病的易感性。体质与证都具有可变性,体质变化较为缓慢,相对较稳定;证型为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表现出的临床证候,时刻处于动态变化。姜式观察在冠心病病人中由“伏寒”体质逐渐演变为寒热错杂或气(阳)虚气滞证候的患者更为多见,“手足不温”是其贯穿始终的表现。田式等报告瘀血质与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呈显著相关;痰湿证与痰阻心脉证和心阳亏虚证呈显著相关;阳虚质与寒凝心脉证、心气亏虚证、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其证型分布规律符合上文中冠心病易患体质发病规律。
4结论
从古至今,历代医家不断对体质理论进行补充,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体质学说。运用体质学说对疾病进行干预治疗体现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为冠心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通讯作者:姜丽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0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