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68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中重度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和对照组(针刺治疗),治疗组74例,脱落6例;对照组74例,脱落4例。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和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和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贝尔面瘫;针刺;隔姜灸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3-0058-03
  贝尔面瘫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占我国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的第六位[1]。研究表明,贝尔面瘫有很高的自愈性,但将近30%的患者残留后遗症[2],持续的面肌运动功能障碍造成进食、饮水的不便,面部的不对称给患者容貌带来终生难以消除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表明,轻度面瘫患者预后良好,不同疗法间并无显著差异[3-4]。而对于中重度面瘫,仅用口服激素、针刺等常规治疗,疗效并不理想,常常需要2~3个月以后才能逐渐恢复部分表情肌的功能,并且延续到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基本康复[5]。本课题组采用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针灸科就诊患者,发病1周后经肌电图检测为中重度面神经损伤,采用DPS 7.05统计软件获得随机序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共纳入患者148例,治疗组入组74例,脱落6例;对照组入组74例,脱落4例。最终治疗组完成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23~72岁,平均(49.15±13.56)岁;对照组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23~75岁,平均(50.76±13.63)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中国针灸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灸》[1],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中的相关标准确立,具体如下:①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②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③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1.3 面神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 采用神经肌电图分级法[7],以患侧面神经诱发电位(M波)波幅损失百分比为指标进行分级,波幅损失百分比=健侧波幅-患侧波幅/健侧波幅。分级如下:①波幅损失<70%为轻度损伤;②波幅损失70%~90%为中度损伤;③波幅损失>90%为重度损伤。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贝尔面瘫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者;③病程<7 d;④单侧面肌麻痹者;⑤年龄18~75岁;⑥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
  1.5 排除标准 ①由其他疾病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侵犯颞骨的肿瘤、脑卒中、脑外伤、中耳炎、带状疱疹等导致的面瘫患者;②亨特氏综合征患者;③发病第8天进行肌电图检测,排除波幅损失<70%的轻度损伤患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肺、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以及糖尿病、恶性肿瘤、消化道溃疡、精神病患者;⑤晕针或对艾灸排斥者;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⑦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6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抗炎、抗病毒治疗。发病1周后经肌电图检测明确为中重度面瘫后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根据《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灸》进行针刺治疗。针具选用0.30 mm×25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亚急性期:发病后7天至21天为亚急性期。主穴:患侧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牵正,双侧合谷。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面部穴位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通电30 min;恢复期:发病后22天至6个月为恢复期。主穴:患侧地仓、颊车、阳白、鱼腰、下关,双侧合谷。患者取仰卧位,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余穴常规针刺,面部穴位接电针仪,疏密波,中等刺激强度,通电20 min。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隔姜灸治疗。于每次针刺前,先进行隔姜灸治疗,施灸部位为患侧面部及前额。操作如下:将生姜切成约0.2 cm厚的姜片,大小约2*2 cm,置于患侧面部。点燃艾柱置于姜片上,以患者自觉温热而不灼烫为度,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时移到下一部位。姜片烤干皱缩时更换。每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
  1.7 觀察指标 2组患者均于分组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8]和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9]。Sunnybrook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评定面神经功能,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FDIP是反映与面部神经肌肉功能相关的躯体残疾程度问卷,共5个选项,每项分值为2~5分,分值越高提示功能越好。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FDIP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FDIP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贝尔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周围性面瘫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因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面神经管,引发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病变[10]。西医常用类固醇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营卫不调,气血衰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而致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致病[11]。针刺治疗广泛运用于贝尔面瘫,研究表明,针刺能够促进损伤面神经的再生[12]。然而,本病的预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关,对于中重度贝尔面瘫,常规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
  医学入门有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损伤,其“温通”效应针对炎性反应的功能障碍、气血阻滞状态发挥治疗作用[13]。隔姜灸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放置姜片施灸的一种方法,能使艾火的温热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者面部,同时利用生姜的辛温之性,与艾灸之热相互为用,灸得姜助,其温补祛寒行气血之力更旺;姜得灸助,其辛温走窜之力增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奏温通经络之效[14],因而能够配合针刺更好地促进面部经脉的恢复。
  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量表综合评价临床疗效。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通过观察静态时眼、颊、嘴与健侧的比较,动态时随意运动(抬额头、轻闭眼、张嘴微笑、耸鼻、唇吮吸)的对称性以及联动程度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对患者吃东西时嘴里移动食物、用杯子喝饮料、特殊发音、漱口的困难程度,以及一侧眼睛流泪过多或发干的程度进行评定。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Sunnybrook评分和FDI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和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与单纯针刺治疗相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中重度贝尔面瘫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8-50.
  [2]Peitersen E.Bell’s Palsy: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J].Acta Otolaryngol Suppl,2002,122(7):4-30.
  [3]温昌明,张保朝.康复训练治疗不同程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46-2447.
  [4]Nicastri M,Mancini P,De Seta D,et al.Efficacy of early physical therapy in severe Bell’s pals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13,27(6):542-551.
  [5]郭佳,霍则军.反思Bell麻痹治疗中的过度与不足[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64-66.
  [6]孙传新.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8.
  [7]邱小辉,谢荣波,王盛.85例面神经炎患者的肌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138-139.
  [8]李健东.面神经评分标准[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29(6):391.
  [9]陈平雁,范建中.面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评价手段—面部残疾指数及其信度和效度[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7,17(4):173-176.
  [10]孟令浩,朱瑞丽,耿曼英,等.高压氧治疗贝尔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5):64-66.
  [11]金澤,金载润,金亨镐.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3):38-38.
  [12]牙祖蒙.穴位针刺对面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1999,24(2):111-115.
  [13]姜劲峰,王玲玲,徐斌,等.抗炎—艾灸温通的效应机制[J].中国针灸,2013,33(9):860-864.
  [14]杨万春.针刺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545-5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4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