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数据挖掘的明代云南名医兰茂治疗外感病用药规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研究兰茂治疗外感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兰茂著作《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中治疗外感病的处方,按照疾病分为中暑、感寒、伤风3类方剂,分别录入系统平台,并利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提取出治疗中暑方剂24首,感寒方剂9首,伤风方剂16首,进行分析后发现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在中暑方剂中有27味,在感寒处方中有11味,在伤风处方中有19味。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了治疗3种病证的用药规律,并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了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得出治疗中暑、伤风新方各1首,感寒新方2首。对药物组合规律及新方组合进行网络化展示。结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出兰茂治疗外感病的用药规律,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兰氏遣方用药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云南地区治疗外感病提供临床用药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兰茂;外感病;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3-0017-06
  兰茂(公元1397-1476年),云南嵩明县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所著的《滇南本草》、《医门揽要》兩部医药著作开创了云南中医药发展历史新篇章,对后世云南中医药的学术发展影响巨大,可称之为“云南中医鼻祖”[1]。《医门揽要》是《滇南本草》的附本,是兰茂数十年的行医经验的结晶,记载了256种病证,载方686首,在继承前人经方、名方的同时,还记载了大量自拟经验方,是研究兰氏临床经验的一个很好的资料来源。本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研究,该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制,采用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对了解和发现名医处方用药经验具有很高的价值[2]。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中收录记载的所有治疗外感病的医案处方,按照疾病分为中暑、感寒、伤风三类方剂。
  1.2 处方筛选 外感病多指感受风、寒等六淫之邪所致的病证,兰茂在其著作《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中列举了中暑、感寒、伤风三种病证的治疗,所感邪气分别为暑邪、寒邪、风邪。共收集治疗中暑处方24首,感寒处方9首,伤风处方16首。
  1.3 分析软件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V2.5),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
  1.4处方录入与核对 将上述筛选的处方由专人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为避免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在录入完毕后,再由双人负责审核数据,以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为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5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规律研究。
  1.5.1 方剂提取 从系统中提取治疗中暑24首方剂,感寒9首方剂,伤风16首方剂。
  1.5.2 药物频次统计 处方中每位药物的出现频次按照由大到小排序,并将结果以Excel格式导出。
  1.5.3 组方规律分析 进行“组方规律”分析时,首先设置合适的“支持度个数”和“置信度”,然后进行“用药模式”分析,并可进一步对提出的药对进行“规则分析”,可计算出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上述分析结果以Excel格式导出,并可实现网络可视化展示。
  1.5.4 新方分析 首先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合适的“相关度”和“惩罚度”,然后“提取组合”,并得出“药对系数”。上述分析结果以Excel格式导出,并可实现网络可视化展示。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2.1.1 治疗中暑处方的药物频次分析 在《滇南本草》与《医门揽要》中治疗中暑的方剂24首,含药物75味,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有27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味药物是甘草、生姜、茯苓、黄芩、白术。见表1。
  2.1.2 治疗感寒处方的药物频次分析 在《滇南本草》与《医门揽要》中治疗感寒的方剂9首,含药物40味,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有11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味药物是白术、甘草、人参、川芎、熟地。见表2。
  2.1.3 治疗伤风处方的药物频次分析 在《滇南本草》与《医门揽要》中治疗伤风的方剂16首,含药物54味,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有19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五味药物是甘草、陈皮、生姜、紫苏、黄芩。见表3。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2.2.1 治疗中暑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将支持度个数设为5,置信度设为0.6,提取在处方中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药物组合,利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展示药物组合之间的关系。见表4。关联规则表示当出现“→”左侧药物时,出现右侧药物的概率,见表5。
  2.2.2 治疗感寒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治疗感寒处方9首,将支持度个数设为4,置信度设为0.6,提取在处方中出现频次4次以上的药物组合,利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展示药物组合之间的关系。见表6。关联规则表示当出现“→”左侧药物时,出现右侧药物的概率,见表7。
  2.2.3 治疗伤风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治疗伤风处方16首,将支持度个数设为4,置信度设为0.7,提取在处方中出现频次4次以上的药物组合,利用软件的“网络展示”功能,展示药物组合之间的关系。见表8。关联规则表示当出现“→”左侧药物时,出现右侧药物的概率,见表9。   2.3 基于熵聚类方法的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2.3.1 治疗中暑处方的用药规律聚类分析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药物间的关联度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中暑处方药物间的两两关系,将关联系数在0.05以上的33个药对列表,见表10。
  2.3.2 治疗感寒处方的用药规律聚类分析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药物间的关联度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感寒处方药物间的两两关系,将关联系数在0.05以上的35个药对列表,见表11。
  2.3.3 治疗伤风处方的用药规律聚类分析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药物间的关联度分析,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伤风处方药物间的两两关系,将关联系数在0.06以上的22个药对列表,见表12。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以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為基础,演化出治疗以上3种疾病的3味药的核心组合。其中治疗中暑的组合15个,治疗感寒的组合5个,治疗伤风的组合7个。见表13~表15。
  2.5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新处方分析 在以上核心组合分析基础上,提取核心组合,进一步聚类形成治疗的新方,并通过网络可视化展示。其中治疗中暑新方组合1个(表16),治疗感寒新方组合2个(表17),治疗伤风新方组合1个。
  3 讨论
  明代云南名医兰茂在其著作《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中论述了中暑、感寒、伤风3类外感病证的治疗,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兰茂治疗外感病(中暑、感寒、伤风)的处方进行分析,在流传下来的数量有限的处方中,可以发现兰茂针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进行了诸多探索,这为治疗外感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治疗中暑方剂有24首,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有27味,排在前5位的是甘草、生姜、茯苓、黄芩、白术;暑邪多易夹湿,应用频次较多的厚朴、香薷、扁豆、苍术、藿香、半夏等均具有祛湿功效。兰茂治疗中暑常用的药对有生姜-甘草,黄芩-甘草,生姜-茯苓,生姜-白术,香薷-木瓜等,这些药对也是现代临床常用的药对,且能看出在治疗暑邪时,兰茂较重视对湿邪的治疗。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治疗中暑的新方组合1个:白芍、知母、槟榔、当归、麦冬,这几味药的组合是根据核心药对组合分析得出的,在功效上偏重于养阴,主要针对暑邪致病易伤津耗气的特点,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结合其他药物辨证使用。
  兰茂认为“滇省地处天末,节候不真,天偶阴雨即冷,人冒之即为感寒症”,民间也有“滇中四季无寒暑,遇雨变成冬”的谚语,兰氏根据地域特点提出“感寒只宜温以散之而不可表”的治疗原则[3]。治疗感寒方剂有9首,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有11味,排在前5位的是白术、甘草、人参、川芎、熟地。常用的药对有炙甘草-白术,炙甘草-人参,人参-白术等,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治疗感寒的新方组合2个:①肉桂、香附、红花、附子;②当归、干姜、生姜、红花、人参、麦冬。可见在用药方面,兰茂多用姜、附子、肉桂等温热药,且多用人参、白术、炙甘草等温中之药以温中散寒,而非采用解表散寒治法。
  兰茂认为伤风为百病之源,变症百出,非常重视对中风的治疗。治疗伤风方剂有16首,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有19味,排在前5位的是甘草、陈皮、生姜、紫苏、黄芩。常用的药对有生姜-黄芩,生姜-紫苏,黄芩-甘草,生姜-甘草等,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治疗伤风的新方组合1个:前胡、枳壳、葱白、防风、葛根。兰茂对这些药物的应用多依据辨证结合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饮、参苏饮、羌防建中汤等方剂使用,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了治疗3种病证的用药规律,并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了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得出治疗中暑、伤风新方各1首,感寒新方2首。对药物组合规律及新方组合进行网络化展示。新方组合在临床借鉴应用时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与具体的辨证分析,综合进行化裁使用。
  由于处方量相对较少,分析结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兰茂治疗外感常用韭叶芸香草一味药,像此类单方由于出现的频次少,在结果的数据中就没有突出显示,所以在探讨用药一般规律时不能忽视单方验方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进.试论云南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之关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5:1-4.
  [2]吴嘉瑞,唐仕欢,郭位先,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评述[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614-617.
  [3](明)兰茂著,楚更五整理.重订医门擥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4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