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对上肢骨骨折患者施予中医正骨手法的价值及效果。方法 108例上肢骨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中药汤剂治疗, 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 B组则给予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经治疗后, A组患者显效41例、有效12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15%(53/54);B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7.04%(47/54)。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0, P=0.0275<0.05)。结论 对上肢骨骨折患者施予中医正骨手法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保障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关键词】 中医正骨手法;上肢骨骨折;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81
  上肢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种类, 其临床表现是上肢运动功能受限、部分产生水肿与疼痛感等。在临床中, 对上肢骨骨折患者施予治疗应凭借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规划, 例如, 手骨骨折患者应借助支架等方式实施治疗, 肱骨骨折患者应借助手术开展治疗等[1]。鉴于此, 本研究为了分析对上肢骨骨折患者施予中医正骨手法的价值及效果,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8例上肢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8例上肢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54例。A组患者中, 男31例, 女23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46.00±17.77)岁。B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48.00±18.3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中药汤剂治疗, 药方组成:三七30 g、川芎45 g、当归15 g、红花30 g、川续断30 g、黄芪15 g、没药15 g、乳香15 g、自然铜15 g、骨碎补15 g, 用温水煎煮, 早、中、晚各服用1次, 4周为1个疗程。
  1. 2. 1 A组 A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主要手法包括旋转、拔伸、回旋、折顶、端提、屈伸、分骨、纵压等。依据患者骨折产生移位的具体情况, 借助上述相应手法开展复位, 在复位结束后, 借助小夹板进行外固定。锁骨骨折患者应借助膝顶拔伸, 辅助患者处于端坐位, 抬起头部, 医务人员把膝盖对准患者的后背中间, 两手捏住其双肩外部, 将肩部朝后拉, 以改正其产生的重叠移位, 把垫子放在患者两边肩胛骨之间, 促使患肢能够朝后进行拉伸。在复位结束后, 借助“8”字绷带进行稳固。
  1. 2. 2 B组 B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①锁骨骨折:“8”字绷带实施稳固, 或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②肱骨骨折:凭借骨折是否产生移位开展治疗, 若未产生移位, 使用三角巾开展3周的悬吊, 或依据相关情况开展锁定钢板手术;③手骨骨折:如果为非粉碎性骨折, 则开展手法复位, 采用石膏实施外固定;如果为粉碎性骨折, 应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①显效:解剖复位优良, 骨折线消除, 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总分为5分, 患肢回归正常;②有效:解剖复位优良, 骨折线不够清楚, WMFT总分≥3分, 患肢功能恢復较优, 运动轻型受限;③无效:解剖复位过差, 骨折线十分清楚, WMFT总分<3分, 患肢运动受限过多。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A组患者显效41例、有效12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15%(53/54);B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7.04%(47/54)。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0, P=0.0275<0.05)。见表1。
  3 讨论
  上肢骨折大多为手部、上臂、肩部等位置产生的骨折, 患者在外力所产生的作用下容易引发局部创伤, 严重影响着骨折患者的运动功能, 若未及时实施治疗, 则会导致重度关节功能障碍, 甚至会引发局部感染[2]。对上肢骨折施予治疗的核心为复位及稳固, 现阶段, 在临床中采用中医治疗的观念逐渐被重视, 传统的中医指出了脏腑经脉、皮肤筋骨等为人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身体在被外部暴力所伤害后, 会危害到经脉与筋骨, 从而给全身带来过量的伤害[3, 4]。中医正骨手法借助不一致的正骨手法对于骨折产生的移位实施修复, 在对骨折患者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后, 能够促使骨折尽早获得愈合, 且患者的功能康复较优, 还防范了外科手术带来的侵入与危害[5]。同时, 中医正骨手法对于治疗的条件与环境具备的规定过少, 在受到伤害的原发处就能够实施治疗, 运用的材料也可以重复进行运用, 以减少医疗资源的过度耗费。另外, 因为中医正骨手法为无侵入性操作, 患者在治疗结束后, 不会产生局部感染, 与外科手术相比, 更为安全有效。综上所述, 对上肢骨骨折患者施予中医正骨手法的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保障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4 附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 锁骨骨折, 由于车祸受伤致使两肩疼痛。查体:两肩微水肿, 右部锁骨远处压痛过多, 产生骨擦感;左部锁骨远处轻度疼痛, 未产生骨擦感。两肩关节由于疼痛运动受限。诊断:右部锁骨骨折。给予保守治疗, 施予“8”字绷带稳固, 间隔2周实施复诊。2周后, 监测两肩正位片, 患者拒绝接纳左肩正位片, 右肩正位片:右部锁骨骨折未产生移位。1个月后, 患者两肩疼痛, 运动受限。处理:两肩“8”字绷带稳固, 进行适度功能训练。3个月后, 两肩疼痛消除, 运动基本恢复正常。两肩正位片:两边锁骨远处骨折, 产生骨痂。
  病例2:患者男, 肱骨骨折, 由于锻炼致使右上肢疼痛。查体:右上肢软组织未产生水肿, 各个关节运动较优, 能够触碰尺桡动脉搏动, 末梢血运较优, 皮肤未见异常。磁共振成像(MRI):右上肢部分软组织产生水肿, 肱骨中下处骨膜产生反应性增生肥厚, 肱骨中部髓腔产生骨髓水肿。顾虑为骨髓水肿, 伴随疲劳性骨折。在实施锻炼期间, 右上臂肌肉产生抽搐, 伴随激烈疼痛感、水肿, 上臂产生畸形。查体:右上臂软组织产生水肿, 皮肤未出血, 皮下有淤血。右上臂产生触压痛、骨擦感与骨擦音。右手各指运动较优, 能够触碰尺桡动脉搏动, 末梢血运较优, 皮肤未见异常。施予右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并悬吊患处, 3周后实施肩肘关节功能训练, 康复效果较优。
  参考文献
  [1] 葛宗森. 上肢骨骨折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與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6, 23(6):648-650.
  [2] 黄晓涛, 方略, 谢长发, 等. 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生素预防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 中医正骨, 2017, 29(1):31-35.
  [3] 付海龙.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2):99-100.
  [4] 杜小平, 柴顺兰.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 17(103):230-231.
  [5] 黄成.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上肢骨骨折.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9):48.
  [收稿日期:2018-09-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