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和常规社区管理模式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优劣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和常规社区管理模式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优劣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比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和常规社区管理模式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优劣差异。方法 80例居家精神障碍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常规社区管理模式, 实验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分、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及干预期间入院治疗情况。结果 干预前, 两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SP评分(10.23±3.72)分和SDSS评分(11.23±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1±4.79)、(15.93± 2.1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 实验组住院治疗患者0例, 对照组入院治疗患者4例,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在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社区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减少复发及降低住院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常规社区管理模式;精神障碍;康复
  精神障碍是指机体情感、认知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因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 病程长, 且复发率高[1]。当前药物治疗配合常规社区管理模式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但是存在一定的缺点, 治疗效果不理想[2]。近年来,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辅助治疗精神障碍逐步应用于临床中, 效果较好。故本院开展此项研究, 对比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和常规社区管理模式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优劣差异, 取得一定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的80例居家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实验组男24例, 女16例;平均年龄(35.72±14.13)岁;平均病程(13.25±4.72)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平均年龄(36.33±13.86)岁;平均病程(12.98±4.8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专科医师对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复核诊断;②存在功能障碍, 如基本生活不能自己料理, 需他人帮助;③患者易于交流, 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患者酒精或其他物质依赖者;②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③存在自杀、自残倾向的患者。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上报相关部门备案。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常规社区管理模式。治疗干预时间为1年, 进行至少4次随访, 在此期间, 假如患者病情加重, 立即进行干预, 如进一步加重达入院标准, 立即入院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 具体如下。①由2名医师组建治疗团队, 对5~8个问题相同类似的家庭进行治疗干预。②和患者及其家属分别进行交流沟通, 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建立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关系。③每个月都要组织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次气氛和谐友好的教育性讨论, 根据指导基本策略为患者教授疾病相关知识, 指导其如何处置相关疾病和应对相关压力, 支持患者, 加强相互间沟通, 与患者分享其他患者成功的经验。④在整个治疗干预期间, 耐心解决每个遇到的问题, 并进行总结, 分步对患者进行训练。⑤有目标的解决患者的问题, 加快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康复。每半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干预, 时间1.5 h, 整个治疗干预时间为1年。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在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 包括阴性、阳性症状量表和精神病理量表, 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②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P和SDSS进行评估并对比, 分值越高均表明情况越严重;③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入院治疗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ANSS评分对比 干预前, 两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預后, 实验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SP评分和SDSS评分对比 干预前, 两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SP评分(10.23±3.72)分和SDSS评分(11.23±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1±4.79)、(15.93±2.1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入院治疗情况对比 干预期间, 实验组住院治疗患者0例, 对照组入院治疗患者4例,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 P=0.040<0.05)。
  3 讨论
  严重精神障碍能够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严重, 导致患者不能料理自身的基本生活, 病程长,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 且不能根治, 患者及其家属极易在治疗过程中丧失信 心[3]。当前药物治疗配合常规社区管理模式不能够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而近年来心理辅助治疗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家庭对每个人都有着难以替代的影响力, 居家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数与家属同住, 而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着重强调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 教授患者家属有效处置疾病及其带来的压力, 能够有效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4]。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ANSS各量表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SP评分和SDSS评分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SP评分(10.23±3.72)分和SDSS评分(11.23±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1±4.79)、(15.93±2.1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 实验组住院治疗患者0例, 对照组入院治疗患者4例,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明显优于药物治疗配合常规社区管理模式, 治疗效果更好,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减少复发及降低住院率。这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是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整个过程中, 当中医师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而是扮演粘合剂的角色, 促进各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5]。同时通过定期组织讨论, 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处置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病因、症状、发展及治疗方法的了解, 支持患者, 从而减轻了患者因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压力。另外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可进行成功处置疾病的经验交流, 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6]。
  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在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方面明顯优于常规社区管理模式,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减少复发及降低住院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卫玉, 陶锋, 孙晓斐, 等.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社区康复探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5):176-177.
  [2] 乔云栓, 张士巧, 崔卫东,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负担情况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2):109-113.
  [3] 乔云栓, 张士巧, 崔卫东,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及家庭功能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 27(2):165-169.
  [4] 乔云栓, 张士巧, 崔卫东,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影响效果研究. 河北医药, 2017, 39(3): 437-439.
  [5] 乔云栓, 张士巧, 崔卫东,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评价.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 43(5):832-835.
  [6] 马晓倩, 刘浉妍, 罗兴伟, 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模式在重性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2):372-377.
  [收稿日期:2019-0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