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刺激组(25例)和脉冲射频组(25例),电刺激组患者给予脊髓电刺激治疗,脉冲射频组患者给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3d、10d、1个月和2个月两组患者PRI-S和PRI-A评分、VAS评分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电刺激组显著低于脉冲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脉冲射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电刺激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上疗效优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且见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脊髓电刺激;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带状疱疹;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3-29-0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顽固性病理性疼痛,其疼痛常常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且疼痛常常较严重,并伴随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等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2]。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作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新型治疗方法,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现为研究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优劣差异,我院对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断标准[3];(2)患者疼痛较严重且经常规药物治疗不缓解;(3)均为单侧神经受累。排除标准:(1)患者有脊柱病变或畸形;(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穿刺部位感染者;(6)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将5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和脉冲射频组,电刺激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50~73岁,平均(65.5±7.9)岁;病程4~47个月,平均(26.78±9.89)个月。脉冲射频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51~72岁,平均(65.7±7.9)岁;病程5~49个月,平均(26.53±9.27)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由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并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电刺激组患者给予脊髓电刺激临时电极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根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选择受累神经节段,采用14G硬膜外穿刺针,并根据X线机(法国GE,Innova3100-1Q型)透视将经皮穿刺电极(3186型,美国雅培公司)放置于硬膜外间隙,调整尖端到达所需位置。然后将电极连接外部刺激器(3150型,美国雅培公司),调节位置使患者全部疼痛位置出现感觉异常。将固定电极贴于皮肤上,给予患者10~14d试验性治疗。
  脉冲射频组患者给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根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选择受累神经节段,患者局麻下采用15cm穿刺针,CT扫描引导下穿刺,使针尖位于椎间孔上1/3后方即椎间孔外口。运动测试用2Hz、1V以内未诱发肌肉局部抽动,感觉测试用50Hz、0.4V以内能诱发原病变区域异感。开启疼痛射频治疗仪(R-2000BD1型,北京北琪医疗科技公司),给予患者脉冲射频治疗。
  1.3观察指标
   (1)PRI-S和PRI-A评分、VAS评分[4]: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SF-MPQ)进行评分,SF-MPQ由疼痛分级指数中11个感觉类(PRI-S)和4个情感类(PRI-A)对疼痛描述、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现时疼痛强度(PPI)组成。PRI-S评分总分33分,PRI-A評分总分12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VA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分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2)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5]评定睡眠质量,由18个因子组成7各条目,总分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S和PRI-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RI-S和PR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10d、1个月和2个月两组患者PRI-S和PRI-A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电刺激组显著低于脉冲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10d、1个月和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电刺激组显著低于脉冲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10d、1个月和2个月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电刺激组显著低于脉冲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脉冲射频组患者有1例患者发生感染,电刺激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感染后较常見的一种后遗症,通常由于三叉神经分支或脊髓神经节的神经胞体损伤引起,常由于会导致患者痛觉及其敏感,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6]。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存在多种疼痛机制且极易变化,临床上常规药物对缓解患者疼痛效果不佳,治愈比较困难。
  本研究通过对比脊髓电刺激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电刺激组患者PRI-S和PRI-A评分、VAS评分以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脉冲射频组,且在治疗后3天即取得显著疗效,这表明,脊髓电刺激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上疗效优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且见效迅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要是由于病毒侵犯背神经根和感觉末梢,引起脊髓上行抑制性传导受损,导致兴奋性神经元过度传入,导致感受器兴奋,引起患者疼痛[7-8]。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通过脉冲式的电流形成磁场,改变患者跨膜电位,从而引起患者突触电位改变,使疼痛传入受到抑制,减轻患者疼痛。脉冲射频还能通过电流刺激背根神经节,干扰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发挥镇痛的作用[9-10],但其缓解患者疼痛的疗效并不显著。脊髓电刺激通过电极刺激,激活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间接阻止痛觉传入,减少中枢神经接收疼痛信号,从而减轻患者疼痛,进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11]。电刺激时的电场能够增加施旺细胞的活性,促进其释放神经生长因子,进而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修复受损的神经轴突,进而减少患者疼痛。脊髓电刺激还能通过电极刺激增加氨基丁酸的释放,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增加内源性阵痛物质的释放,减少患者疼痛[12]。此外,脊髓电刺激通过电极刺激覆盖患者疼痛区域,减少患者疼痛感[13-15]。杨文荣等[16]的研究亦表明,脊髓电刺激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上疗效优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脊髓电刺激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脊髓电刺激在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上疗效优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且见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顾艾娜,杨晓英,王开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4):3871-3873.
   [2]姜群群,蔡春霞,刘卫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135-140.
   [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1-167.
   [4]陈海谊,陈焕高.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5,26(17):2587-2589.
   [5]周琳琳,刘春,陈郁,等.高原驻防部队官兵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其与慢性高原病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42(7):553-558.
   [6]王译擘,胡永生.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现状及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10):781-784.
   [7]李浩甲,王祥,韩冲芳,等.表柔比星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7):548-550.
   [8]唐硕,闫栋,崔敬碌,等.经椎间孔周围神经电刺激与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对比[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7):505-508.
   [9]凌地洋,王哲银,卢振和,等.选择性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0):587-591.
   [10]张俊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0):42-44.
   [11]舒伟,胡永生,陶蔚,等.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26(1):57-61.
  [12]王蕊,于洋,陈付强.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8):616-618.
   [13]罗雅幸,张凯博,李兴志.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4):314-318.
   [14]孙臣琛,刘金锋.背根神经节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2):130-134.
   [15]邓红,丁永永.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对老年急性带状疱疹疗效的观察[J].重庆医学,2017,46(30):4220-4222.
   [16]杨文荣,于洋,谢平,等.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9):664-6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