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误差因素及解决办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误差因素及解决办法。方法 选取2068例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使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 阳性的样本再使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方法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法进行复检。分析化学发光法的假阳性误差原因。结果 通过化学发光法对2068例血清样本进行日常检测, 阳性结果为113例;最终经TPPA法及ELISA法联合复检确认阳性结果为104例, 即化学发光法结果误差数为9例, 占总受检数的0.44%。其共同点是检测结果均在低值范围(1.0~2.30 S/CO)。进一步分类分析显示, 标本因素为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 占88.89%, 其中严重溶血(血红蛋白分别为3.5 g/L及4.1 g/L)2例、严重脂血(浊度分别为2500、2600、2450、2580)4例、严重黄疸(胆红素613 μmol/L)1例和离心效果不佳 (当天复检已认定) 1例;另外不明原因1例。上述9例假阳性受检者数周后再约定复查, 标本外观都已正常, 使用3种方法同时检测, 结果化学发光法除1例仍然不明原因的阳性外, 其余均为阴性, TPPA法及ELISA法检测9例均为阴性。结论 化学发光法是目前临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常用且比较理想的方法, 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结果误差, 按照误差因素进行防控, 特别是做好受检者检前准备, 规范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筛选接收以及预处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梅毒螺旋体抗体;误差因素;解决办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111
  梅毒是一种经由血液和性接触传播的疾病, 染病后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全身性的组织器官病变,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有相关研究证实, 梅毒还能够使艾滋病毒传播的风险增加3倍以上[1], 因此, 选择一种及时有效、准确简便的检测方法有利于临床疾病有效防治。化学发光法是目前临床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常用方法之一, 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结果误差, 本次研究针对这种误差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来本院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20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查找产生假阳性结果误差的原因, 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来本院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20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19~78岁, 采集入组患者的2068份血清样本。
  1. 2 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化学发光法的假阳性误差进行研究, 首先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日常检测, 阳性结果再用TPPA方法及TP-ELISA法联合复检, 对比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方法:选取迈克公司的IS-12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与之相配套的试剂盒及质控品实施检测。TPPA复检方法:使用东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的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剂盒实施检测。TP-ELISA复检方法:试剂与质控品选用北京金豪制药公司产品;仪器选用上海斯欧KC-100全自动酶标仪。
  2 结果
  通过化学发光法对2068例血清样本进行日常检测, 阳性结果为113例;最终经TPPA法及TP-ELISA法联合复检确认阳性结果为104例, 即化学发光法结果误差数为9例, 占总受检数的0.44%。其共同点是检测结果均在低值范围(1.0~2.30 S/CO)。进一步分类分析显示, 标本因素为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 占88.89%, 其中严重溶血(血红蛋白分别为3.5 g/L及4.1 g/L)2例、严重脂血(浊度分别为2500、2600、2450、2580)4例、严重黄疸(胆红素613 μmol/L)1例和离心效果不佳(当天复检已认定)1例;另外不明原因1例。见表1。上述9例假阳性受检者数周后再约定复查, 标本外观都已正常, 使用3种方法同时检测, 结果化学发光法除1例仍然不明原因的阳性外, 其余均为阴性, TPPA法及TP-ELISA法检测9例均为阴性。
  3 讨论
  3. 1 梅毒危害性与检测方法 人体感染梅毒的危害性极大, 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道系统等, 导致全身性的组织和器官损伤, 在感染后的两年内是传染性最高的阶段, 两年后性传播的几率较低, 但仍可以通过母婴方式传播[2]。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试验检测是梅毒检查诊断和监控的主要依据, 目前临床检测方法主要有TPPA、TP-ELISA、甲苯胺红血清不加热试验(TRUST)及化学发光法。这几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劣, 其中TPPA法在准确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手工操作流程相对繁复, 效率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主要用于疑似样本和阳性样本的复检[3]。TP-ELISA法可批量检测, 但敏感性相对化学发光法稍低;TRUST主要用于梅毒初筛, 特异性稍差;化学发光法是一种新开发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 优点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且自动化程度高, 便于批量检测, 操作也简单, 但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均有其不足的方面, 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也是一样, 该方法高敏感性的同时也易出現一定的假阳性[4-6], 因此, 研究产生这种假阳性的误差因素并加以改进显得十分必要。
  3. 2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误差因素分析 本课题就是针对化学发光法的假阳性误差进行研究, 结果中, 2068例样本中假阳性有9例, 其中严重溶血2例、严重脂血4例、严重黄疸1例和离心效果不佳 (当天复检已认定) 1例;另外1例不明原因。分类统计显示标本因素为本次研究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8例, 占88.89%);数周后再对该9例化学发光法假阳性受检者约定复查, 注重标本采集与预处理操作, 确认检测前标本外观均无异常, 排除了标本明显溶血、脂血、黄疸等因素的可能性, 使用三种方法同时检测, 化学发光法除1例仍然不明原因的阳性外, 其余均为阴性;TPPA法及ELISA法检测9例均为阴性。由此再次佐证了标本因素是造成化学发光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 说明一定程度的溶血、脂血、黄疸以及离心效果不佳的标本会干扰检测, 甚至产生错误结果, 造成误诊。   3. 3 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产生误差结果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因素总结了如下几点应对方案:①必须严格规范血液标本采集、储存和运送接收等流程, 防止因操作不当产生溶血;②加强与临床医生及患者沟通, 做好检前注意事项, 尽量排除或控制一定程度内的脂血和黄疸标本;③加强对相关实验室操作人员专项培训与考核, 规范标本预处理及检测操作;④针对不明原因(可能是疾病或药物所致的嗜异性抗体的干扰)假阳性, 化学发光法对这种误差难以避免, 只能与临床医生配合排查, 或者改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⑤本次研究发现所有假阳性结果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检测结果均在低值范围(1.0~2.30 S/CO), 因此低值范围的阳性检测结果应谨慎处理, 必要时再使用TPPA等其他方法进行复检。
  总之, 化学发光法是目前临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常用且比较理想的方法, 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结果误差, 按照误差因素进行防控, 特别是做好受检者检前准备, 规范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筛选和预处理工作, 必要时进行复检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洋, 梅迪, 申爽.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应用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 29(2):204-206.
  [2] 门守山, 商发奎, 韩春花, 等.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献血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结果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 25(1):226-230.
  [3] 屈慧, 皇海. 干扰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疾病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 38(7):939-940.
  [4] 杨秀令.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价值分析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4):50-51.
  [5] 禹梅, 华星, 刘婕, 等. 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測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分析.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3, 28(4):96-98.
  [6] 汪光蓉, 李维丽, 王强, 等.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S/CO低值标本的复检结果分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6):637-639.
  [收稿日期:2018-08-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