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10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自身抗体联合检测, 对比两组抗细胞膜DNA抗体(抗cmDN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P蛋白(抗r-RNP)、抗Smith抗体(抗Sm)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抗cmDNA有85例, 阳性率为85.00%;抗ds-DNA有80例, 阳性率为80.00%;ANA有90例, 阳性率为90.00%;AnuA有71例, 阳性率为71.00%;抗r-RNP有76例, 阳性率为76.00%;抗SM有82例, 阳性率为82.00%。对照组患者中抗cmDNA有70例, 阳性率为70.00%;抗ds-DNA有62例, 阳性率为62.00%;ANA有92例, 阳性率为92.00%;AnuA有51例, 阳性率为51.00%;抗r-RNP有59例, 阳性率为59.00%;抗SM有66例, 阳性率为66.00%。观察组A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2, P>0.05);观察组患者抗cmDNA阳性率、抗ds-DNA阳性率、AnuA阳性率、抗r-RNP阳性率、抗S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6、7.8679、8.4069、6.5869、6.6528, P<0.05)。结论 使用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能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的诊断准确度, 使其与风湿性疾病进行有效区分,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疾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34
  系統性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不典型, 易累及人体多个器官, 在疾病早期易发生误诊情况, 而早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治疗和诊断, 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改善患者的预后, 而该疾病的诊断需要寻找人体标志性血清抗体。研究显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免疫系统疾病, 易对机体器官和系统造成损伤, 其具有多种临床表现, 在患者血清检测中发现具有ANA、抗ds-DNA、AnuA、抗r-RNP、抗SM等多种抗体, 易导致炎症情况发生,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进步,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临床广泛应用[1]。因此, 本院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1日~2017年2月10日收治的10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100例风湿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40.21±8.15)岁;其中女50例, 男50例。对照组年龄21~60岁, 平均年龄(41.11±7.26)岁;其中女51例, 男4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两组患者空腹情况下采集5 ml静脉血, 放置在真空分离胶试管中, 离心10 min(离心速度控制为3000 r/min), 分离血清, 将血清放置于-80℃冰箱保存, 等待检验。对患者自身抗体实施检测, ANA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 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以绿蝇短膜虫为基质的试剂盒。抗ds-DNA、AnuA、抗r-RNP、抗SM使用免疫印迹法, 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抗cmDNA、ANA、抗ds-DNA、AnuA、抗r-RNP、抗SM阳性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抗cmDNA有85例, 阳性率为85.00%;抗ds-DNA有80例, 阳性率为80.00%;ANA有90例, 阳性率为90.00%;AnuA有71例, 阳性率为71.00%;抗r-RNP有76例, 阳性率为76.00%;抗SM有82例, 阳性率为82.00%。对照组患者中抗cmDNA有70例, 阳性率为70.00%;抗ds-DNA有62例, 阳性率为62.00%;ANA有92例, 阳性率为92.00%;AnuA有51例, 阳性率为51.00%;抗r-RNP有59例, 阳性率为59.00%;抗SM有66例, 阳性率为66.00%。观察组A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2, P>0.05);观察组患者抗cmDNA阳性率、抗ds-DNA阳性率、AnuA阳性率、抗r-RNP阳性率、抗S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6、7.8679、8.4069、6.5869、6.6528, P<0.05)。见表1。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疾病易涉及人体其他系统性器官, 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不典型病例、轻型、早期病例不断增加, 在临床中该疾病病因尚未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和免疫异常、感染、内分泌、遗传密切相关。该疾病易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体液免疫失调情况, 使人体血清中发生多种抗体。在真核生物中, 核小体为基本单位, 核小体主要来源为细胞凋亡, 在细胞凋亡后, 其细胞膜易发生破裂情况, 使核小体释放, 导致T细胞激活、B细胞诱导, 引起多种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多种因素而导致的疾病, 其特征为自身抗体出现, 该疾病起病十分缓慢, 在早期患者症状不典型, 易发生误诊情况, 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除了依据患者临床症状, 结合患者实验室抗体检查也十分重要, 能预防误诊和漏诊情况发生, 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在临床风湿免疫科十分常见,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易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受到损伤[3], 同时患者体内具有多种抗体, 分别为ANA、抗ds-DNA、AnuA、抗r-RNP、抗SM等, 根据上述抗体性质, 实施一项有效的检测方式十分重要, 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 使其与风湿性疾病进行有效区分。因此, 本院对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探讨诊断的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中抗cmDNA有85例, 阳性率为85.00%;抗ds-DNA有80例, 阳性率为80.00%;ANA有90例, 阳性率为90.00%;AnuA有71例, 阳性率为71.00%;抗r-RNP有76例, 阳性率为76.00%;抗SM有82例, 阳性率为82.00%。对照组患者中抗cmDNA有70例、阳性率为70.00%;抗ds-DNA有62例, 阳性率为62.00%;ANA有92例, 阳性率为92.00%;AnuA有51例, 阳性率为51.00%;抗r-RNP有59例, 阳性率为59.00%;抗SM有66例, 阳性率为66.00%。觀察组A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2, P>0.05);观察组患者抗cmDNA阳性率、抗ds-DNA阳性率、AnuA阳性率、抗r-RNP阳性率、抗S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6、7.8679、8.4069、6.5869、6.6528, P<0.05)。在风湿性疾病患者其上述抗体检出率均较低, 一般抗S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较为常见, 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但是该项抗体无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完全诊断, 通过将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后, 取得显著效果[5],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其和单项检测方式相比, 具有多种优势, 能避免单项检测中所发生的误诊、漏诊情况, 通过进行多项抗体免疫检测, 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从而显著提高准确度, 明确患者诊断, 预防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 同时还能将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和临床其他风湿性疾病进行鉴别[6]。现如今,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已经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首选联合检测方式, 受到多数医生和患者青睐[7]。
  综上所述, 使用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能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的诊断准确度, 使其与风湿性疾病进行有效区分,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周艳, 张芮君, 李扬, 等.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20(5):312-316.
  [2] 刘玉华, 陈兆军, 韩杰, 等. CD86嵌合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作用及影响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6, 36(7):481-486.
  [3] 高启健, 向波, 刘忠民. 抗核抗体两种检测方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性能比较. 实用医学杂志, 2017, 33(9):1498-1502.
  [4] 张铭明, 张锐, 肖会, 等. 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52(6):900-903.
  [5] 鹿勇.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7):55-56.
  [6] 李磊, 安园, 刘微微.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江苏医药, 2016, 42(11):1255-1257.
  [7] 郭卉, 董瑶佳, 吴冰. 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6, 34(5):644-646.
  [收稿日期:2018-09-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