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新诉求及内容优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梳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探讨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提升专业品质内涵,注重师德养成;关注教学对象信息,扩展儿童成长相关内容;加强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突出专业属性;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实践取向;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推动个人专业发展。以此为引领,提出内容优化建议:调整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内容;补充体育教学对象分析、儿童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容;加强教师专业品质、体育基本教学技能、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指导、体育游戏等内容;减弱班级管理、心理咨询、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等内容。最后,形成以专业品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3个维度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
  关  键  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9)03-0101-08
  Abstract: By collat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basic education, the authors summed up the following five new directions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uplift professional quality connotations, value teacher morality cultivation; concern teaching object information, expand children growth related contents; strengthen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eaching knowledge, highlight professional attributes; perfect the course content structure, intensify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implement the lifelong learning conception, boost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ided by the said direction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content optimization: adjust the content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i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upplement such contents a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 analysis, children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rov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basic teaching skills, sports event teaching abilitie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guidance, and sports games; weaken class management,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Lastly,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 system, which bases its frameworks on such 3 dimensions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ability, is forme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education course;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ourse content optimization
  體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中专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类课程,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院校和学者已经发现该类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不足[1-3]。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现阶段,有部分院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但就结果来看大多是对原有课程的小修小补,例如增加几门政策中强调的内容,对课程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比例进行变更等[4]。这样确实增加了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比例,授课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在缺乏对课程内容系统整理基础上的增减,又会产生新旧内容冲突、与学生实际情况不匹配等新问题。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更进一步指明了教师教育的发展路线。由此,本研究从社会需求角度入手,将相关政策的导向精神落实到体育领域中,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探讨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新的改革方向;并以此为引领,对照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课程问题[5],梳理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1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背景
  1.1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教师教育经历了从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培养单一型人才为目标的起步阶段[6-8],到培养厚基础、高素质的教师专业人才为主,综合能力强的学术研究人才为辅的复合型人才的过渡阶段[9-10],再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师专业人才的漫长发展过程[11]。2001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用“教师教育”概念,取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12]。至此,“教师教育”概念被正式使用,拉开了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序幕。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并以附件形式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式深入到课程层面。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小学、中学3个层次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形成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双标”在理念、框架形式及内容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和系统性,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内容框架均是从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来建立标准,每个维度内又有细化指标,完整勾勒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成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具体对照。2013年9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的颁布,对教师职业惯有规则的颠覆可谓巨大,教师资格证书不再是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就可以获得的资质,而是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来获取准入资格。在首次注册之后,还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定期注册,以此作为教师在职期间的监督和考察。“两个办法”理念与“双标”一脉相承,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考试大纲以“双标”为依据,从笔试和面试內容来看较为注重教师基本素养、学科教学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强化了对师德的考评标准。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专业角度制定了高等教育教学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其中,《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共涵盖了7个专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仍然落脚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上。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在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课程上,均将教师教育类知识和课程放在首位。可见,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在于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这与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理念上高度统一。专业认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考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即课程是否满足培养合格师资的要求。在专业认证和《国标》的共同推动下,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必然要根据标准做出优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意见》的出台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指出: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并且提出了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标任务,这也成为接下来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引领。
  1.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需求
  2011年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坚定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主要负责该项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其目标与内容在遵循政策要求宏观导向的基础上,还应当满足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际需求。而对于教授“新课程”最为了解的莫过于一线体育教师,他们能够真实反馈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应当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另外,刚刚结束教育实习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高校课程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意见对于课程改革也尤为重要。
  本研究分别随机抽取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7个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8所体育院校、8所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两份问卷分别包含3个维度,对回收的264份教师问卷和915份学生问卷中涉及“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部分进行数理统计,按照两类人群选择某一课程内容数量多少进行排列,排位越靠前代表需求度更高。
  中小学体育教师问卷结果反映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对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尤为突出。排名前3位的课程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专项运动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等,均与实际操作技能相关。既有教师所必备的基础性教学能力,也包含具有明显的体育学科属性、更为具体和微观的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而教育实践更是综合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基础理论也非常重要,这是教师称之为师的根本,特别当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生的时候,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深刻且深远。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问卷中,在对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基础知识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需求上,与教师问卷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也进一步说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的教育心理学基础主要反映的是对教学对象关注的加强,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起点。另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设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规划,对于将要踏上教师之路的学生来说同样极为重要。
  根据这两份问卷结果,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需求情况。总体来看,该部分需求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实践能力、对教学对象的分析知识等内容都更为关注。两方面在细节上又互有补充,比如教育基础理论、专业核心知识等,为教师教育类课程新诉求的凝练提供了重要支撑。   2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新诉求
  新政策的颁布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不断调整,既是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动因,也是课程内容优化的方向。如何将这些变化整理成对课程内容的诉求,进而指导课程改革,是本研究要重点讨论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首先,主要讨论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涉及学科以及通识知识部分;其次,所谓“新”是在肯定了课程内容原本就包含的知识基础之上,提出的超出原有范畴或者虽然有但应当强化的部分。
  2.1  提升专业品质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次教师教育改革,将教师专业品质的位置提升至空前高度。《意见》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专业标准》以师德作为基本理念,《注册办法》第10条也将“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影响恶劣”认定为不予注册的第1种情形,这些是对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也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实习学生的问卷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4位,可见师德在教师所有知识、能力、素质中的绝对地位。对教师专业品质的重视,得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对教师质量的把控与追求。作为一项肩负儿童成长、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职业来说,从业人员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从政策的字里行间中可以解析出立德树人的三重具体含义:首先,对教育事业要能够理解其意义、理念和价值,了解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规则,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其次,对于教师职业要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特点和要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再者,对于学生,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在各个阶段成长的意义,尊重其发展和学习的权利,保护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还要做到教育中育人,这是在以往要求中常被忽视的一点。
  具体到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目前课程内容中较少涉及教师专业品质问题,对该类内容的重视稍显不足。根据政策建议,可以考虑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政策法律法規”“儿童品德发育与道德教育”等内容。另外,体育学科特有的多方位育人属性也需要在课程中予以呈现。该部分正是体育教师完成“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支撑,可以增加“体育运动中的德育教育”等内容,来引导学生挖掘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德育精髓,将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提升到身体锻炼之外的心理成长、社会融入等。诚然,品德的养成不能简单通过一个一个知识点堆积,而是需要高校环境、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实践中自身观察感受慢慢获得,但是必要的内容涉猎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品质的形成,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分享教师体会的平台。
  2.2  关注教学对象信息,扩展儿童成长相关内容
  新政策非常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双标”中从理念到内容部分,都有较大的篇幅来阐述对儿童的认识。比如要了解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儿童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了解儿童的交往特点、行为习惯形成过程等[13]。
  根据体育课性质和“双标”要求,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应当包含教学对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身体情况的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外,还要清楚教学对象所处年龄阶段相对应的生长发育一般规律。遵照生长发育规律教学,能够在教学对象各项身体素质最适发展阶段进行开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避免机体损伤或者过度开发。二是关于儿童技能掌握情况的知识。在明确各个运动项目技术要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懂得儿童动作技能学习规律,以便掌控教学内容进度、难易程度以及照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课堂始终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和活跃性。三是关于儿童学习心理的知识。这部分内容不局限于“双标”中要求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还包括学习动机和意志力等[14]。只有在多角度、全方位掌握儿童成长的相关知识后,才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并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2.3  加强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突出专业属性
  作为体育教育中独特性和专业性的体现,体育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在体育教师的能力需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双标”中明确说明小学教师要熟悉至少两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方法;中学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策略,还要了解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和所教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方法;《考试办法》中,中学教师在笔试环节还增加了一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些都提醒我们,教师培养课程除了学科知识和一般教育知识,还要特别重视学科教学知识,这也是强调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理念的迫切需求。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就要求其自身在具备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活动能力等素养基础上,能够将这些素养在教学中教授和传递给学生,而此教学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科教学知识的支撑。在体育学科范畴,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可以分为2个层次,一是体育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与能力,另一层次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问卷中排在第2位,即更为具体的运动项目教学知识与能力。第1个层次是体育教学的基础,通常包含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两大内容,也是目前各个院校开设较为成熟、投入学分较多的科目课程。随着新政策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提高,原有内容已不能满足体育教师的培养需要,还应当扩展内容范畴,诸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健康知识、课外锻炼与训练竞赛的组织等,这些在教师和学生的问卷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可以说,体育教学一般性知识与能力培养,是为教学搭建起了一座房屋的框架,要想房屋能够使用还需更多细节的填充,即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第2个层次。具体运动项目教学是体育教师教育输出的主要方式,已经掌握的教学设计与安排方法要通过身体活动呈现出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于运动项目的掌握不能停留在“会做”的阶段,还要知道“教”的方法。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中要加强对运动项目教学知识的重视,对于项目的教学要领、示范习惯、常用练习方式、易出现错误等知识,都应当在课程中教授给学生。   2.4  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实践取向
  《意见》第10条明确提出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而“双标”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教师教育要以实践为取向。问卷结果中,“教育实践”的重要程度亦排在靠前位置。细究新政策中的“实践”二字,其蕴含意义较以往所指的教学实践亦有所扩展。首先,实践方向指向现实问题,即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说将学生的实践环节仅停留在高校内部已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应当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有效对接;其次,实践能力形成路径要经历观摩教育实践、参与实践、研究教育实践这一完整链条,在课程设置中都应当予以体现;再者,“双标”中实践能力都是与反思相搭配出现,其内涵已经超越了简单地将知识转化成操作的实践,而是蕴含了个人探索、求证、反思和提升在里面,那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就要强化实践的重要性,做好与理论部分的衔接和分配。
  体育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内容本身都属于实践性较强的部分,需要学习者在自身进行体验过后才更易于掌握要领。就像学习一个动作,看别人做10次,也不如自己尝试1次效果好,而教学亦是如此,只有真正体验作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方能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由此,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就需要加强实践部分的比重,一方面在理论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视频观赏、说课评课、模拟教学等内容,另一方面完善实践课程形式,将观摩、实习、教学研究等合理安排在教学内容之中,并且让学生多参与到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实践部分的加强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增加,更要对实施细节进行把控。实践内容不能流于形式,需要通过教师引导让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始终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结束后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对内容进行反思,如此往复才能使实践真正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效果。
  2.5  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推动个人专业发展
  “双标”均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提升。对这项理念最直接的落实就是“两个办法”中教师5年定期注册制度,从政策角度客观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说终身学习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应当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但对于教师这项特殊职业显得更加重要。首先,教师的工作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就个体来说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不可能足够全面,在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需求时,必然会显露出自身知识的短板,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学习。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异常迅猛,各个领域都常有新的研究成果、新的事物乃至新的知识出现,有些变化应当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应用到教学中,而这些大多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学习和获取。
  大学对学生的教育,以综合能力提升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即便是课程设置近乎完善,也会存在学生掌握不足或者就业后面临新问题的情况。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其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是大学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同样面临时刻接受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冲击,那么在教育类课程设置过程中除了增加问卷需求中较为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规划等内容之外,还需要与师德养成相呼应,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师的使命与价值,在主观上形成主动探索求知的意愿,在完成体育教师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
  3.1  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
  根据新政策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发展的宏观诉求,结合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体的实际需求,对照前期研究中搜集并整理的30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情况,可以挖掘出应当予以优化的部分,将其按照调整、补充、加强、减弱4个类别进行区分(见图1)。
  1)需要调整的内容。
  调整部分是指内容较为重要,但现有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删减、合并、更新的知识。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体育教材教法3部分内容,一直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中体育学科教育的支柱,是突出专业属性的核心部分,目前多以独立开设的形式各自作为一门课程出现。但是细究其内容发现,不仅存在知识陈旧、没有更新的问题[15],而且内容重复率也较高。目前,各个院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以周登嵩[16]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为主,《体育教学论》大多选用毛振明[17]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两本教材均出版多年,必然有需要更新、变化的内容,并且关于体育教学部分的重叠较多,也应当进行调整。其中,体育教材教法的基本内容,主要由基本教学原理和各项目教学方法实践组成,其理论部分与前述两类内容有所重复,实践部分受课时和授课教师能力限制也往往一笔带过,缺乏精准细致的讲解与练习。因此,建议将这3部分内容重新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学》可以主要围绕学校体育发展、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管理4大部分展开,而涉及体育教学内容的则由《体育教学论》来承担[5]。体育教材教法内容可以与体育健康与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或者融入到运动项目教学方法之中。并且,3部分内容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更新和增加一些知识点来完善课程,同时加强与实践的融合,将案例分析、视频观赏、说课评课、模拟教学等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真正落实强化实践取向的新诉求。
  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内容,多数院校将其直接开设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内容中以一般的技术学习为主,教授OFFICE/WPS等基础性办公软件的篇幅较大,缺乏与教学和体育相关度高的内容,对体育教师的针对性不强。建议可将课程开设为《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应用》,或者在原有课程之下调整内容的比例结构,在包含普适性的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增加针对体育学科特殊性的信息技术,比如体育竞赛视频的剪辑等。另外,在线课程的推廣和普及对体育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又提出了新要求,本部分内容亦可以增加与此相关的知识来完善内容结构。   2)需要补充的内容。
  补充部分是社会需求度较高,但是现有课程中没有或较少涉及的内容。前文提到体育教学对象分析,其内容对体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双标”将要求分别按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形式呈现,就已表明对教学对象差异化的重视,并且在《课程标准》的5个学习领域中,也强调了解儿童发展与学习特征的必要性。具体到体育学科,不仅要清楚教学对象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还要更加关注身体上的成长,比如不同年龄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动作技能学习开窗期等。目前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来承担,通过梳理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发现,心理学主要讲授的是心理学的起源、生物基础、环境基础和各种心理现象等内容,教育心理学主要包含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这4大部分。这些内容仅包含了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情况的一部分,缺乏对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年龄、心理匹配关系等综合身体、心理、运动技能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增加专属体育教师教学对象分析内容。
  关于儿童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明确将“健康”教育任务划归到体育课中,表明体育课是以体育学习为主,同时融合部分保健、卫生、安全、救护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那么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体育内容教学,还承担着健康知识与方法的传授。教师问卷中,有9位教师填写了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希望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能够有所体现,比如运动保健、运动损伤处理等。这说明中小学已经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但是体育教师对这部分知识还没有掌握,急需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加入相关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情况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设计与组织课程的依据。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一部分内容是了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窗口,是将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连接起来的纽带。目前课程中鲜有专门介绍新课程和中小学体育课实际情况的内容,仅在学校体育学中涉及一些,并且由于授课教师与中小学接触较少,对于提供案例的时效性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将这一部分内容补充至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之中。
  3)需要加强的内容。
  加强部分是目前课程中已经包含,但是开设不够完整或者学时较少的内容,其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更加重视。教师专业品质中所列出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在20多项内容需求中排位第四和第五,并且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均处于首要位置,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正如前文分析,教师专业品质不仅包含上述两个部分,关于专业发展、儿童品德教育、体育运动中的德育教育等也属于这一范畴。现在课程内容中一般仅涉及职业道德部分,其余内容存在缺失并且重视程度较弱,有些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在注重师德和专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下该部分内容应当得到强化。
  体育基本教学能力和运动项目教学能力均属于技能范畴内容,前者偏重于体育教学的一般性基本功,比如整队、口令、课程组织等,后者则是更加微观的某一运动项目特殊教学能力,二者是体现教师教育内涵的关键部分,是培养“教”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内容。当前课程中,培养一般性教学能力的内容多属于普适性教师能力,比如书写、表达能力等缺乏对体育学科专属能力的关注。对于运动项目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来承担,虽然依其课程性质划分并不属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但就其涵盖的内容来看已属于教师教育内容范畴。因此,在课程内容优化过程中也需将其纳入到加强部分,通过提升专项课程涉及项目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部分比重的方式,让学生在获得项目技能的同时也掌握如何将该技能教授给他人的方法。
  随着“每天锻炼一小时”“一校一品”等要求被逐步落实,各个中小学不仅要上好体育课,还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体育活动时间和机会,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组织和安排好诸如大课间、运动会等课余体育活动。在教师问卷中,有5位受访者在“您认为还应当补充哪些课程”的空格中填写了这项内容,学生问卷中也有此类反映。可见,目前该部分内容在学校体育学中有所体现,但尚未能满足社会需求,应当加强对课余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另外,在关注教学对象信息的社会需求下,体育游戏作为针对低年级儿童较易接受的体育活动形式,当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游戏并非随意安排的带动气氛的活动,而是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帮助内容呈现的一种载体,其内容要包含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开发、创编体育游戏,不同运动项目常见游戏指南以及游戏如何组织、实施等问题。
  4)需要减弱的内容。
  减弱部分内容是在现有课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但其重要程度略低于其他知识,在整体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其学时比例,或者调整为选修等形式呈现。通过整理当前开设较多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发现一般教育知识的体量过大,其比重最多达到体育教育内容的两倍,并且内容范围也太过分散。例如,有4所院校开设教育研究方法、班级管理等必修课程,其开课频次高于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组织编排与实践、体育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由此,建议删减掉一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与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关联较弱的部分,以此更利于平衡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内容,更符合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新诉求。基于前文分析结果,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支撑度较低,并且可以在其他课程内容中得到渗透,而心理咨询、儿童发展这两部分在体育教学对象分析和儿童健康教育内容中已经包含,因此建议删除。
  3.2  课程内容的体系梳理
  根据上述分析与建议,将需要改进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加上原有内容中予以保留的部分,能够得到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当包含的内容。依照“双标”所呈现的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建议,建立以专业品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3个维度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每个维度有对应的具体目标,遴选出来的课程内容按照目标进行匹配(见表1)。由此,体育教師教育类课程内容的范畴和作用更加明晰,在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时可以以表1中优化后的内容体系框架为参照。   教师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础,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教师的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环环相扣的教育发展形式,表明教师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基石。本研究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实际需求出发,探讨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新的改革方向,在此引领下从当前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优势方面予以继承发扬,对不足和欠缺部分予以调整和创新,以期所构建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能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一定价值和参考性建议,为各个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内容。
  参考文献:
  [1] 韩春利.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92-95.
  [2] 赵进,周武. 我国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 体育学刊,2016,23(5):105-109.
  [3] 毛丽红.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6):62-64.
  [4] 关北光.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J]. 体育学刊,2013,20(3):75-77.
  [5] 张赫,唐炎.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 体育学刊,2017,24(1):110-114.
  [6] 教育部.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Z]. 1980.
  [7] 国家教委. 关于征求《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点院校改革方案》修订意见稿[Z]. 1986.
  [8] 张勤. 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3,23(2):1-12.
  [9]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 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Z]. 1991.
  [10] 国家教委.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Z]. 1997.
  [11] 教育部. 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 2003.
  [12] 胡惠闵,崔允漷.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 全球教育展望,2012,41(6):10-2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 2011.
  [14] 唐炎,罗平. 体育教师执教能力教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2-20.
  [15] 彭健民.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22-524.
  [16]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7] 毛振明. 体育教學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9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