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康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慢性非传染病的增加,国民维护和改善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国民的健康需求,新兴的健康管理服务将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目前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市场的步伐。健康管理学科及人才培养在美国迅速发展,在中国方兴未艾,武汉大学是中国第一家申报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双一流高校,在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是人生最大财富”的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由医学类“治已病”消费向保健类“治未病”消费转变[1]。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呼唤着大量健康管理专业人才。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000余万[2]。国内本科高等院校作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时代发展的使命。截至目前,全国仅有61所本科高校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大部分集中在医药(含中医药)、体育、理工背景等院校。武汉大学作为首个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双一流”高校,借助多学科优势,整合大平台资源,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率先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 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将健康管理专业设为一级学科,所以大多数高校只能将健康管理挂靠在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下,作为二级学科设立。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成立了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目前和浙江中医药大学一起拥有健康管理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教育部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浙江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东药学院和成都医学院共5所高校作为首批高校,开始健康管理本科的招收和培养工作。[3-4]2017年教育部批准19所高校招收四年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2018年,教育部公布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全国20多个省份的35所大学,都通过了“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审批。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高校加快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目前,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上,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定位:结合各院校专业优势,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教育;具备管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培养掌握健康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本科专业教育;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硕博培养;服务于岗位能力培训、健康管理师培训的继续教育[5]。各大院校结合自身的现有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特色学科,以传统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但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缺乏对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把握,造成人才培养滞后于健康市场的快速发展。
  2 武汉大学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探索
  2.1 健康学院为开展健康管理学科及人才培养的准备
  2.1.1 学科融合发展
  顺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卫生保健发展趋势,2016年,原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1年)和HOPE护理学院(2002年)合并成立健康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全球健康学系、护理学系和健康管理系共4个系,并建立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模拟实验研究中心、综合模拟康复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同时,学院建有全球健康学科全英文图书库,还创办了《全球健康研究与政策》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借助多学科融合发展平台,将医学领域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连接,为健康管理无缝链接家庭、医院和社区构建坚实的基础。
  2.1.2 师资实力雄厚
  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79%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2%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人才队伍中有“千人计划学者”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楚天学者”1人,“珞珈学者”2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另聘有70余名校外兼职导师,这些教师除了科学研究以外,都活跃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2.1.3 “一化两型”培养模式
  学院以培养与国际接轨,国家需要的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构建了“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美洲、亚洲、非洲的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华盛顿大学、马来亚大学、玛希隆大学、加德满都大学、赞比亚大学等2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对学生实行全程“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沐浴国际化办学春风,国际视野得到拓展。
  2.2 健康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
  培养目标:武汉大学健康学院以“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科建设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胜任国家卫生战略、社会健康保障、健康保险、医养产业等领域的决策、规划与管理,能够评估、指导医疗资源分配和国家卫生政策制定,以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
  专业知识结构要求:
  (1)通过跨学科、国际化的学习实践,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跨文化胜任力;
  (2)能够系统掌握并灵活运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社会学和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3)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方位且連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
  (4)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健康服务过程,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家需要的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   2.3 健康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学院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作为综合大学的学科齐全优势,有机融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学科门类的核心课程,构建了跨学科和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采用的是“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模式。
  在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为避免科目种类繁杂、内容交叉重复,重知识轻能力、实训难以落实等问题,不仅加大通识课程选修份额,要求学生系统地选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等5大模块的通识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探索开创了哈佛课堂、企业实战课堂等特色课程: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强强联合,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聘请健康领域专家名师和企业家为健康管理本科班长期授课。同时,学生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接受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一对一实战指导,在校期间可赴世界名校学习交流或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术视野的扩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唯一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双一流院校,武汉大学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紧跟国家实力增长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在健康观念转变、健康产业发展、全球健康的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价值,积极探索培养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的管理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高质量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巨大引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只是高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义务。
  3.1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促进健康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从2000年开始我国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数量达到10020家左右[6]。虽然健康管理相关机构在我国发展迅速,数量庞大,但仍存在缺乏市场监管标准,服务内容和质量上良莠不齐,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当前泛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非医学背景,大多只是为了“营销性”的健康管理工作而考取相关证书。无论是就医型、体检型、调理型还是保健品型的健康产业相关机构,其服务人员多是非专业医护,健康管理理念和宣传混乱。
  面对“入口低、出口杂”的发展瓶颈,明确健康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规范和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路径与长效机制刻不容缓。一方面,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立足于核心技术支撑,即向应用型人才定位靠拢,借鉴临床和其他医技专业的评审体系及标准,推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体系建设,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的应用型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在健康产业发展的大浪潮中,更需要能够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整合区域优势健康资源的领军型人才队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影响人民健康的各类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不断调整学科方向,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
  3.2 校企政三方共建资源对接平台,优势互补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政府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引导和规划有限,学校和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造成低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多,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少,这已成为当前专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7]。校企政合作是跨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鸿沟,使学校、企业和政府多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既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健康管理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急切需要,更是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调动校企政多方合作的积极性,集聚资源打造开放的人才培养对接平台,在实战的市场环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校为合作企业不断输送优秀的健康产业专业人才,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给学生,选择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前进入有兴趣的企业岗位进行职业训练项目,增加人才粘度。政府也应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落实好健康管理专项人才培养财政奖补政策和拨款制度,推出解决住房、户口、子女上学以及就医等各种问题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方协调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在这种大环境下,为“减轻人类病患,促进人类健康”立志国家医学事业的健康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必将大有可为,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必将推动健康管理新学科建设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赵曼.现代健康观对我国医改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1(04):74-79.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R/OL].2013-09-28.
  [3]王彩虹,毛旸昊.健康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初探:以杭州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6(03):148-150.
  [4]曾强.中国健康管理学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发展与展望[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03):157-160.
  [5]张静,李宇阳,郭清.我国高等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8(04):275-277.
  [6]武留信.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7]赵芳,刘清峰.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培养现状[J].智慧健康,2016,2(01):9-13.
  作者簡介
  龚瑞(1992-),女,湖北省襄阳市人。硕士在读。现任职于武汉大学健康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14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