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吴节教授分期辨治带状疱疹临床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吴节教授认为治疗带状疱疹需明确分期、把握时机、积极干预、预防后遗神经痛,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吴节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改良的长蛇灸和挑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吴节;带状疱疹;长蛇灸;挑刺拔罐法;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6-0009-03
  
  吴节教授是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三十余年,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经验中,她强调分期辨治,针药并用,在控制疾病发展,减轻病患痛苦以及预防后遗神经痛等方面疗效较好。现笔者就吴节教授分期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经验作一介绍。
  1 带状疱疹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蛇丹”、“蜘蛛疮”等范畴,是皮肤上出现一侧簇集性小水泡,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常伴明显神经痛,痛如火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近年来,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手段多丰富,有电针、火针、温灸、梅花针、刺络拔罐、围刺、穴位注射等[1,2]。吴节教授认为带状疱疹临床可分为出疹期、疹点停发期以及后遗神经痛期,出疹期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外溢肌表,或脾虚湿蕴,湿热搏结于皮肤而致;疹点停发期虽疹点消褪,但实热仍存,湿浊仍滞,渐损气阴,累及心脾所致。后遗神经痛期多由湿热蕴久,耗伤气阴,或过用苦寒除湿之品,劫伤阴液,致脉络枯涩,血行迟滞,气血瘀阻而致疼痛剧烈,迁延不愈。
  2 带状疱疹证候分析及中药治疗
  吴节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出疹期多以肝胆郁热、脾虚湿热为主。肝胆湿热证可见皮疹鲜红,疱壁紧张发亮,灼热刺痛,伴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腻,脉弦滑數,中药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热证可见皮疹颜色较淡,疱壁松弛,易于溃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此期治疗当从健脾、清利湿热止痛着手,中药处方多以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带状疱疹疹点停发期多出现于皮疹大部或全部消褪后,但局部仍觉疼痛难耐,同时伴有夜寐难安,纳少神差,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苔白脉弦,此期治疗需攻补兼施,中药处方多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期多因余毒未尽,气滞血瘀,所致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此期治疗当以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为主中药处方多以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带状疱疹的外治法经验
  吴教授强调,临床治疗带状疱疹需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基本原则,按照临床分期辨证治疗,全面考虑,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3.1 分期运用灸法 近年来灸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越来越多,临床运用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且治疗过程病患痛苦小,复发率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3,4]。
  吴教授认为,在带状疱疹出疹期通过艾灸将艾与火的特性作用于疱疹处肌肤,可蓄积气血,引内蕴之热毒透达肌表以发散而解,皮疹亦可随之消褪,与“火郁而发之”这一中医理论相符,同时佐以姜蒜之温热解毒、抗炎止痛之力,共奏祛邪解毒、清热除湿止痛之功,多于疱疹密集部位或局部痛点行长时程盒灸、隔姜灸、隔蒜灸可助体内湿热毒邪郁而散之,体内郁热得以退解,则经络、气血通畅,继而则疼痛止。
  带状疱疹后期可耗伤人体气阴,累及心脾,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正所谓“虚则补之”,故进一步运用灸法以补脾健运,祛湿通络,标本兼治,扶正祛邪,通滞止痛,防治后遗神经痛。吴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改良及创新出“吴氏长蛇灸”[5],该灸法保留了传统长蛇灸灸法的精髓,操作流程得以简化,且临床疗效肯定,灸治过程患者无痛苦及瘢痕残留,避免感染及皮损,易于接受,便于临床应用推广。
  吴氏长蛇灸具体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充分暴露背部,选取干燥生姜切成约0.3cm厚的姜片,并用针于姜片稀疏戳孔,微波炉温热后贴于患者背部督脉(大椎至腰俞)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至下髎),将纯艾条一端点燃,火头端插入灸盒,依次从大椎穴处横向摆放灸盒于姜片上,向下延伸摆放至腰俞(约5-6个灸盒),以灸条燃端对准膀肤经第一侧线为准,灸条插入灸盒的深度以患者对温度的忍受程度为准,调整好深度后约每隔5min调整1次。灸治时间以上午为好,单次灸45min-50min为宜,如出汗较多,可提前结束。灸毕,移去灸盒和姜片,用柔软干毛巾轻轻擦拭背部汗液,以灸后皮肤潮红为宜。灸治结束嘱患者休息15分钟,待气血平复后方可离开治疗室。治疗期间患者需禁食辛辣厚味,避感风寒,规律作息。
  3.2 挑刺拔罐法 吴教授依据“盛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热则疾之”的治疗原则,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依据腧穴的主治功能进行辨证取穴,并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出疹期(急性期)以开泄排毒,温通经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吴教授认为在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时,采用挑刺拔罐法定位更加准确,可迅速缓解患者痛苦,起效快,效率高,同时可大大缩减患者带状疱疹的疼痛时间,治疗成本经济,操作亦较为简便,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后遗神经痛的局部阿是穴亦可采用挑刺拔罐法排除邪毒瘀血,活血化瘀,以达通络止痛之功。
  挑刺拔罐法具体操作方法:局部选取2~3个簇集的疱群,于疱群皮损处及周围区域用碘酒、乙醇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于疱群周围皮肤上进行挑刺,选取合适规格火罐(须盖住局部皮损及放血部位)在挑刺操作完成后迅速拔至该区域,留罐10~15 min,以拔出疱疹内渗出液、瘀血及局部皮肤充血发红发紫为佳,然后用碘伏棉签擦净患处。挑刺拔罐法隔日施治,挑刺部位可交替进行。治疗后患者需保持局部干爽,忌食辛辣及肥甘厚味,避风寒,规律作息。
  4 病案举隅
  病例1 杨某,女,54岁,汉族,公务员。于2018年9月5日初诊。主诉:左侧腰臀部红斑、水疱伴疼痛2周,加重3天。患者于2周前因长期劳累后出现左侧腰臀部点状红斑,局部伴有疼痛瘙痒,于外院就诊,予以追风透骨胶囊治疗后疼痛未见明显缓解。3天前患者腰臀部疼痛加剧并突然出现大片状红斑、丘疹,上覆针尖大小水疱,呈粟粒状大小,部分融合,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自觉皮肤疼痛,触之加剧,予盐酸伐昔洛韦、双氯芬酸钠口服,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患者左侧腰臀部片状红斑、丘疹、水疱,局部皮肤烧灼样疼痛并向周围放射,触之疼痛加剧,精神可,面色稍暗,眠差,口干口苦,纳食可,二便调。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滑数。诊断:带状疱疹;蛇串疮—肝胆湿热证。中医治则:清热解毒,除湿利胆,中药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法用针刺、灸法、挑刺、拔罐等传统疗法,先于簇状疱群周围行围刺法,局部选择2-3个疱群,将厚约0.3cm的生姜片放置于疱疹上,依据疱群面积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艾灸盒进行隔姜灸,每次艾灸30min,灸毕取针后于施灸的疱群皮损处行挑刺拔罐法,以上针刺及艾灸均每天治疗1次,挑刺拔罐法每周进行2-3次,共治疗1周。经治疗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可正常入睡,部分疱疹皮损处已结痂,随访2月患者病情未复发或加重。   按:吴教授除采用中药常规治疗外,选用灸法及挑刺拔罐法以助湿热毒邪随血而泻,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之气血,达到通则不通。重用灸法可“引郁热之气外发”,借助生姜温热之性以达活血化瘀、祛湿通络止痛之功。
  病例2 徐某某,男,63岁,汉族,于2018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左侧腰、腹部疼痛20+天。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腹部疼痛、瘙痒感,并逐渐在疼痛部位出现红斑、丘疹及水疱,触之则疼痛加重,曾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出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温针、灸法等治疗后好转出院。现患者仍觉左侧腰、腹部皮肤疼痛不适,精神稍差,夜眠欠佳,納食般,畏寒明显,二便正常。舌脉:舌淡红苔博白,脉弦细涩。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蛇串疮—气虚血瘀证。中医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中药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外治法予以温针、灸法、中药熏药等传统疗法。温针灸取穴: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临床可交替配穴),留针30 min。每日上午于患者背部行吴氏长蛇灸,具体操作方法见上文,如此每2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左侧腰、腹部疼痛消失,未诉其他特殊不适。随访1月,患者病情未复发。
  按:本病案属余邪未尽,久病伤络,气血亏虚,气虚络瘀,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故治疗当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吴氏长蛇灸灸治部位为人体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督脉为“阳脉之海”,可调节机体阳经之气血;膀胱经第一侧线汇集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等背俞穴,可通调气机,益气活血,因此,运用吴氏长蛇灸灸法佐以中药、温针可共奏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之功。
  参考文献:
  [1]陈诚,资昌艳,靳军强,等.近15年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2):71.
  [2]张莉莉,孙忠人,仇立波.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5,(4):84.
  [3]朱世峰,唐文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1):111.
  [4]全小红,李树谦,马红,等.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皮损及疼痛症状的Meta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8):3768.
  [5]庞力,侯斌.吴氏长蛇灸临床运用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4,(5):75.
  
  (收稿日期:2019-0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41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