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心力衰竭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72例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86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参附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ESD为(33.11±3.06)mm、LVEDD为(49.89±4.26)mm、hs-CRP为(3.09±0.54)mg/L均低于对照组的(37.45±2.97)mm、(55.64±4.06)mm、(4.58±0.31)mg/L, EF值为(61.32±5.12)%高于对照组的(54.78±4.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力衰竭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可明显提升患者心功能并改善炎性反应, 值得临川推广。
  【关键词】 参附注射液;心力衰竭;心功能;炎性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47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病发因素较多, 原发病有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临床表现以液体潴留、乏力、呼吸困难为主[1]。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终末期表现, 属于较严重的疾病, 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严重, 国内心力衰竭发生率逐渐升高[2]。有临床研究显示, 该疾病患者机体存有微炎症, 而炎性因子也会参与心力衰竭疾病[3]。针对该疾病临床常用西药治疗, 治疗效果欠佳, 而临床中医学的发展, 致使中药在治疗心力衰竭疾病中广泛应用, 且临床效果显著。因此本次针对心力衰竭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了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2例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86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4], 经胸片、超声心动图以及临床症全部确诊;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全部为Ⅱ~Ⅲ级。患者和家属同意此次研究, 并获得了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患者;对此实验药物过敏患者。实验组男46例、女40例;年龄56~77岁, 平均年龄(66.1±4.1)岁;心功能Ⅲ级41例、心功能Ⅱ级4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7例、冠心病60例。对照组男45例、女41例;年龄59~77岁, 平均年龄(67.9±4.5)岁;心功能Ⅲ级42例、心功能Ⅱ级44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冠心病5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予以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洋地黄类强心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 同时开展吸氧操作, 告知患者保证足够睡眠, 尽量避免操劳, 限制患者每日盐量的摄入。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参附注射液(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43117)治疗, 用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40 ml参附注射液, 静脉滴注1次/d, 持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指标 比较两组hs-CRP水平、心功能(LVESD、LVEDD、EF)以及临床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标准判定疗效[5], 主症:畏寒肢冷、面肢水肿、气短、胸闷痛、心悸, 重度记9分、中度记6分、轻度记3分。次症:腹胀、咳嗽、盗汗、尿少、疲倦乏力等, 有症状记1分, 无症状记0分。经治疗后中医症状消失, 且证候分值降低>70%则为显效;治疗后中医症状明显改善, 证候分值降低30%~70%则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統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实验组无效5例、有效24例、显效5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19%;对照组无效13例、有效37例、显效3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4.88%;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心功能和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LVESD为(33.11±3.06)mm、LVEDD为(49.89±4.26)mm、hs-CRP为(3.09±0.54)mg/L, 均低于对照组的(37.45±2.97)mm、(55.64±4.06)mm、(4.58±0.31)mg/L, EF值(61.32±5.12)%高于对照组的(54.78±4.1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出现异常后极易发生心力衰竭, 无法完全排出心脏的静脉回心血, 积累量逐渐增加以致出现动脉系统缺乏灌注情况, 最终发生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心力衰竭疾病极易反复, 是心脏病发展为终末期的一种表现, 属于失代偿阶段, 严重损伤患者身心健康, 并增加生命危险。该疾病在中医角度属于水肿、痰饮、喘证、胸痹、喘证、心悸等范畴,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发病率逐渐提升, 在《千金方》中也有显示:人到达50岁以上, 心力逐渐衰退[6]。中医认为此种疾病是以心气虚为发病根源, 心气匮乏会引起血瘀, 进而引起水停心下, 并加重血瘀和心气匮乏症状, 最终使阳气逐渐衰亡。阳虚和气虚是发病根源, 因此需以回阳益气治疗为主。临床中医最早是通过参附汤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逐渐从药方中提炼加工为参附注射液, 药方中包含两种中药, 即黑附子和人参, 均存在补气回阳作用。其中黑附子具备助阳回阳之功, 而人参那能够滋补元气、安神生津的功效, 以上两种中药联用, 以起到强心温阳、大补元气作用[7-9]。通过现代工艺加工黑附子和人参, 可提取到乌头碱、人参皂甙, 还可将中药内无用和有毒物质清除, 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伤, 提高用药安全性[10]。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ESD、LVEDD、hs-CRP均低于对照组, EF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产生的炎性因子包括hs-CRP, 参与组织受损、炎症、感染等病变, 会根据补体系统加重炎症, 进而损害心肌细胞, 加重心肌受损症状。针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 机体中会出现微炎症, 因此可根据hs-CRP水平判断治疗效果。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 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并提升治疗疗效。主要是参附注射液中的人参能够增加心肌兴奋性, 进而改善心肌收缩功能, 以显著提高心排血量, 起到稳压升压功效;而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头碱, 能够有效调节血压。药物中的乌头类生物碱和人参皂甙等有效成分可明显减缓心率, 顺畅脑部和外周血管血流, 降低其阻力, 减少心脏负荷, 进而平衡游离脂肪酸的代谢, 降低心肌耗氧量。此外人参还能消除乌头碱的正性频率, 仅存留正性肌力功能, 以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 心力衰竭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可明显提升患者心功能并改善炎性反应, 值得临川推广。
  参考文献
  [1] 常素平, 程学军.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衰患者BNP及心功能影响的疗效研究.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5(2):10-11.
  [2] 高波, 仲志焕, 郭学君, 等. 参附注射液联合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16):92-94.
  [3] 田鲜美, 刘宇, 王玫, 等.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心气阳虚证)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4):676-679.
  [4] 费劲松, 季鸿, 韩文生. BiPAP呼吸机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难治性右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8):874-876.
  [5] 王欢, 胡元会, 宋庆桥, 等. 参附注射液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3):1441-1445.
  [6] 李世阁, 刘丽梅. 参附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临床军医杂志, 2017, 45(10):1010-1013.
  [7] 曹学敏, 龙升华, 张菁. 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6):59-62.
  [8] 侯雅竹, 毛静远, 王贤良, 等. 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3):292-299.
  [9] 郑世营, 李虹, 张晓膺, 等. 参附注射液对心力衰竭老年兔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实用老年医学, 2006, 20(6):373-376.
  [10] 裴强, 赵习德, 桑文凤. 参附注射液与生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 中成药, 2013, 35(3):471-475.
  [收稿日期:2019-04-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69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