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脑血栓形成(C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 均给予药物治疗, 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38例患者中基本痊愈59例, 显效70例, 恶化5例, 死亡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 及早给予脑血栓形成患者药物治疗, 可防止患者血栓继续扩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药物;疗效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52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CT)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 指脑动脉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病变, 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和闭塞, 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 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 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因此, 及早给予脑血栓形成患者药物治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选取东营胜利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3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 经有效药物治疗, 明显改善了患者脑血液循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东营胜利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住院的138例患者脑血栓形成患者, 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 并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 同时也符合脑梗死溶栓治疗选择标准, 并排除其他禁忌证[3]。其中, 男81例, 女57例;年龄36~75岁。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急性期治疗 改善脑缺血区域的血液循环, 减轻脑水肿, 促进脑神经机能恢复, 具体方法如下。①处理脑水肿。给予患者20%甘露醇250 ml加压静脉滴注, 1~2次/d;地塞米松10~15 mg/d加入20%甘露醇或者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 连用3~5 d。②溶栓治疗。发病6 h内, 需要行CT检查有无出血灶, 并监测患者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采用2%普鲁卡因8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40 ml中于患肢对侧颈动脉滴注;采用尿激酶2万单位滴注。若患者凝血时间异常或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 应立即停药进行处理。③扩充血容量。给予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 1次/d, 根据病情需要连续应用7~14 d, 然后改为长期口服复方丹参片, 3片/次, 3次/d。④抗血小板凝聚药。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25~50 mg/次, 1次/d;口服双嘧达莫片25~50 mg/次, 3次/d, 根据病情给予盐酸培他啶等药物。临床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 可选择应用抗凝治疗, 但存在出血不良反应, 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出血性梗死或高血压史患者均禁用抗凝治疗。⑤血管扩张剂。给予患者静脉滴注4%碳酸氢钠溶液200 ml, 1~2次/d, 根据患者病情口服罂粟碱、烟酸、维脑路通、脑脉宁等。给予患者口服尼莫地平20~40 mg/次, 3次/d;口服尼卡地平20~40 mg/次, 3次/d;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次, 1次/晚。
1. 2. 2 恢复期治疗 以促进患者肢体、语言、智力恢复为原则, 具体方法为:①给予患者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0.75 g/d静脉滴注, 10~14 d为1个疗程;口服阿米三嗪蘿巴新片(都可喜)1~2片/d, 每片含二甲磺酸阿米三嗪30 mg和萝巴新10 mg;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片(弟哥静)3次/d, 1 mg/次, 餐后口服, 病情较重患者可增加至1.5~2.0 mg/次;口服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喜德镇)3次/d, 2 mg/次, 连服3~6个月;脑活素用法:成人常用10~30 ml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 60~120 min滴完, 每个疗程10~20次, 依病情而定, 若每日给药, 则每个疗程8~10次。②其他药物。椎管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706代血浆、复方丹参注射液、川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脉络宁复方注射液、藻酸双酯钠(PSS)等均可应用。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可长期口服抗血小板凝聚药、盐酸氟桂利嗪、PSS、复方丹参片以及中药如消栓再造丸、消栓口服液、脉络通冲剂、脑得生片、华佗再造丸、人参再造丸等。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13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3]:将本次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恶化、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138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其中基本痊愈59例, 显效70例, 恶化5例, 死亡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
3 讨论
脑血栓是临床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主要指脑动脉壁产生病变, 使脑血流的血液成分出现异常, 血流速度减慢, 血液黏稠度升高, 从而导致脑血栓形成[4]。其临床表现为偏瘫、头痛、偏盲、四肢麻木、语言障碍以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5]。临床研究表明, 诱发脑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 如生活不规律、降压过度、嗜烟、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受寒以及酗酒等[6]。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 脑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关键时机在发病后3~6 h以内[7], 尤其以3 h以内的超早期溶栓治疗更为重要[8]。
尿激酶是健康人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蛋白质, 能激活微血栓内纤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 对血栓表面及内部均起溶解作用[9], 从而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 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液供应, 使病灶内脑细胞坏死尽量减少, 相应支配区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到最低限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激活剂, 是一种能够迅速消除血栓的第二代溶栓剂[10-12]。研究表明, 其对血凝块有专一性, 能选择性作用于血栓局部, 不引起全身性纤溶状态, 可静脉大剂量使用, 无出血并发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应用血管扩张剂不适当时, 可以加重脑水肿或使非病变区和颅外的血管扩张, 反而降低了脑病区的血流量, 不主张脑血栓形成患者常规使用血管扩张剂。一般认为在发病24 h内应用血管扩张剂, 若病情较轻, 无明显脑水肿时, 可适当延长应用时间。或者在脑血栓形成发病2周后, 脑水肿已基本消退, 可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盐酸氟桂嗪能选择性抑制钙离子流入细胞内, 解除血管痉挛, 增加血流量, 改善脑部氧供应;能够抑制钙离子进入红细胞, 防止红细胞锯齿状过程的发生, 降低血液黏稠度, 维持红细胞变形能力, 改善末梢血管的流通, 增加脑组织的氧供应[13, 14]。阿米三嗪萝巴新片作用于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 兴奋呼吸, 加强肺泡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尤其增加大脑组织氧供应, 促进大脑组织葡萄糖有氧代谢, 有抗缺氧及改善脑代谢和微循环的作用, 能够改善皮层电活动及精神运动表现和行为, 增强改善脑细胞功能, 提高智力、记忆力、注意力、集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治疗经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 对智能、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38例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其中基本痊愈59例, 显效70例, 恶化5例, 死亡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
综上所述, “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 可改善患者脑血液循环, 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氧供应, 消除脑水肿, 减轻脑损伤, 防止血栓继续扩延[15-20], 降低致残率并且预防复发,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0-13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6-379.
[3] 陈明, 魏荷节, 刘光玉.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齐鲁医学杂志, 2002, 17(2):185-186.
[4] 王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2):87-89.
[5] 史润霞, 黄梅. 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2(5):22-23.
[6] 梁钢, 张艮娟, 梁玉霞.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当代医学, 2013, 11(9):54-55.
[7] 常蜀英, 周继发, 李明阳, 等.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脑干梗死1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6):381.
[8] 白莉萍, 张立生, 李高平. 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陕西医学杂志, 2002, 31(8):719-720.
[9] 崔惠芬. 尿激酶在血管通路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6):484-485.
[10] 赖丰赟. 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中国卫生产业, 2011, 9(11):154-155.
[11] 刘强, 于绣红, 高娜.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1):78-79.
[12] 边忠民. 31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早期康复治疗.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3):1102-1103.
[13] 武志霞. 两种方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6):92.
[14] 方莉伟, 郭浩杰. 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溶栓治疗体会.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3):280-281.
[15] 孙玉华. 三种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黑龙江医学, 2002, 15(6):474-475.
[16] 李欣. 脑血栓临床治疗探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11):62-63.
[17] 黃来章, 王学有. 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中国保健营养, 2016(2):105.
[18] 沈英杰. 辛伐他汀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医学信息, 2015(41):280.
[19] 袁应双.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 吉林医学, 2010, 31(14):1975-1976.
[20] 鹿滨麒.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 北方药学, 2019, 16(1):98-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45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