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P21活化激酶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P21活化激酶1(PAK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5例肾癌患者的芯片(HKidE150CS0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PAK1检测。比较肾癌不同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PAK1阳性检出率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化程度PAK1阳性检出率。结果 癌组织中PAK1阳性检出率为84%, 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77.36%, Ⅲ~Ⅳ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100.00%;Ⅲ~Ⅳ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0, P<0.05)。病理高分化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92.59%, 中低分化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89.5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 P>0.05)。结论 PAK1蛋白在肾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有促进作用, PAK1高表达可能成为肾癌诊断、侵袭性和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参考指标, 因此临床检测中, 可将PAK1蛋白表达水平作为肾癌发展程度的预测因子。
  【关键词】 肾癌;P21活化激酶1;癌旁组织;肾癌组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19
  肾小管上皮出现恶性肿瘤称为肾癌, 其发病率在肾脏类肿瘤中高达9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上升, 肾癌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 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1]。肾癌发生初期并无明显症状, 随病情发展患者有血尿或镜下血尿情况, 患者确诊时多为癌症晚期, 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2]。鉴于此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肾癌分子标记物诊断的研究, 将癌旁组织、肾癌组织中小分子物质水平进行比较, 发现PAK1在肾癌组织中呈现出高水平表达, PAK1对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肿瘤抑制因子有磷酸化作用, 达到促进癌细胞繁殖的目的[3, 4]。因此本研究验证PAK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进一步分析PAK1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5例肾癌患者的芯片(HKidE150CS03)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24例;年龄34~82岁, 平均年龄(56.5±11.1)岁;肿瘤直径:<7 cm 45例, 7~10 cm23例, >10 cm 7例;临床分期:Ⅰ期35例, Ⅱ期18例, Ⅲ~Ⅳ期22例;病理分化程度:高分化27例、中低分化48例;肿瘤部位:左肾36例, 右肾38例, 肾上1例。
  1. 2 方法
  1. 2. 1 仪器、试剂准备 兔抗人PAK1多克隆抗体, 由上海信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荧光定量PCR试剂盒, 由北京众智领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该公司同时提供定量PCR检测仪。此外需准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鼠抗人β-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ImageQuant LAS 4000化学发光图像成像系统等设备。准备完成检测设备、试剂完好程度, 并进行试检测。
  1. 2. 2 免疫组化法 即对细胞组织切片、染色, 标记PAK1蛋白, 观察其表达情况。具体检测步骤如下:蜡封组织直接切片, 进行脱蜡操作, 水化同时进行高压抗原修复, 恢复细胞组织状态。加山羊血清、过氧化氢(3%)实施封闭操作, 将细胞组织置于4℃环境下, 放置一夜, 孵育二抗1 h, 用对二甲胺基偶氮苯(DAB)染色后显色, 再用苏木精重复染色操作, 脱水处理同时封片。染色后若PAK1蛋白表达水平高且检测结果为阳性, 染色呈棕褐色、黄色。将染色细胞置于显微镜5倍视野下观测, 记录阳性细胞数量。染色强度评分:无色0分;浅黄色1分;黄色、棕色2分;棕褐色3分;>2分即为PAK1阳性。
  1. 2. 3 PAK1水平表达检测 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法, 步骤如下:对细胞组织作特殊处理, 将其蛋白质完全提取出来, 用蛋白质定量法(BCA)检测蛋白浓度。试样作离心处理, 取上清液35 μg, 进行电泳、转膜与封闭操作, 在4℃室温下完成一抗孵育。试样中加入二抗完全混合均匀, 用ECL发光液进行显影操作, 放置于全自动系统中得到相应蛋白质检测条带。
  1. 3 观察指标 ①统计比较肾癌患者PAK1在肾癌不同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②比较不同分期及不同病理分化程度肾癌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PAK1在肾癌不同组织中阳性检出率比较 癌组织中PAK1阳性检出率为84%, 高于癌旁组织的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同分期及不同病理分化程度肾癌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比较 Ⅰ~Ⅱ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77.36%, Ⅲ~Ⅳ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100.00%;Ⅲ~Ⅳ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0, P<0.05)。见表2。病理高分化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92.59%, 中低分化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89.5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 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人类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变化较大, 肾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肾癌发病率位居泌尿系统肿瘤第二位。在全球范围内肾癌发病率在成年人恶性肿瘤中占比3%, 且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5]。为控制肾癌发生率, 国内外学者不断深入探究其病因, 目前肾癌已知病因分析如下。①遗传因素。研究显示肾癌多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 父亲或母亲患有肾癌, 其后代中出现肾癌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据统计遗传性肾癌在所有患者中占比不高, 仅4%左右[6]。②诱发因素。肥胖是业界公认的诱发肾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肾癌发生率就越高;吸烟也是导致肾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 有吸烟史人群患上腎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3。③高血压、获得性囊性肾脏疾病也是肾癌发生的高危因素[7, 8]。目前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升, 肾癌诊断从晚期逐渐向早期过度, 通过对Ⅰ类蛋白酶、Ⅱ类蛋白酶等的研究, 发现PAK1蛋白与癌细胞组织发展程度有关。   肾癌患者临床表现极其复杂, 癌细胞激素分泌水平与病灶的不断转移使患者呈现出多种表现。肾癌具有较长潜伏期, 其特点是增殖快, 具有侵袭性与进展性。PAK1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的表达水平有一定差异性, 于俊杰等[9]在研究中指出, P21活化激酶4(PAK4)在肾细胞癌中呈现高表达状态, PAK1蛋白与PAK4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相似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PAK4蛋白在临床分期T1、T2、T3~4期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3%、90.5%、100.0%, 可见随着分期的增加PAK蛋白呈现出递增趋势。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Ⅰ~Ⅱ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77.36%, Ⅲ~Ⅳ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100.00%;Ⅲ~Ⅳ期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高于Ⅰ~Ⅱ期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0, P<0.05)。病理高分化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92.59%, 中低分化患者PAK1阳性检出率为89.5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 P>0.05)。本次研究采用肾癌组织、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AK1在肾癌细胞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显示, 癌组织中PAK1阳性检出率为84%, 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耀雷、孔垂泽、黄耿等[10-12]对Polo样激酶1、蛋白激酶Cα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 检测肾癌组织、癌旁组织中酶蛋白的表达, 发现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肾癌组织,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经研究发现Polo样激酶1、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与PAK1蛋白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出协同性, 因此将其与本研究作对比, 相似度较高[13, 14]。
  综上所述, PAK1蛋白在肾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有促进作用, PAK1高表达可能成为肾癌诊断、侵袭性和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参考指标, 因此临床检测中, 可将PAK1蛋白表达水平作为肾癌发展程度的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1] 王磊, 谭益帆, 刘洋, 等. Foxo1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9, 39(1):33-36.
  [2] 姚家喜, 秦玉洁, 杨长军, 等. 转移性肾癌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及预后研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9, 36(2):336-339.
  [3] 田希存, 刘江. Beclin-1、细胞周期蛋白D1在腮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6):4-6, 10.
  [4] 闫拥军, 任选义, 江海波, 等. N-myc下游调节基因-1在肾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6, 33(4):1136-1138.
  [5] 张冰玉, 邓显忠, 朱平宇. 肥胖与肾癌相关性研究進展.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7, 22(12):962-966.
  [6] 陈文卓, 任克. 肾癌常见病理类型与CT强化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肿瘤医学, 2018, 26(1):114-116.
  [7] 王滨帅, 陆敏, 马潞林. 肾癌癌栓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 39(10):776-780.
  [8] 蒋海红, 秦超, 黄戈伦, 等. 肾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 40(6):481-485.
  [9] 于俊杰, 温儒民, 陈家存, 等. PAK4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7, 37(3):187-191.
  [10] 刘耀雷, 秦书娟, 王继征. Polo样激酶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BI2536对肾癌细胞株A498增殖的影响.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 37(3):219-222.
  [11] 孔垂泽, 张哲, 杨琦, 等. 蛋白激酶Cα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09, 1(1):50-51.
  [12] 黄耿, 叶志华, 付金伦, 等. miR-103b通过激活P21蛋白的表达对肾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 45(1):20-24.
  [13] 尹树慧, 赵文龙, 文荣, 等. 肾癌组织中CCND1、P21 mRNA的表达变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39):20-21.
  [14] 夏秋媛, 时姗姗, 沈勤, 等. t(6;11)(p21. 2;q13)/MALAT1-TFEB基因易位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5, 44(12):895-899.
  [收稿日期:2020-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9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