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β在脑出血患者血清中表达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4-0088-02【摘要】目的:脑出血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 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住院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脑出血组;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第24小时、7天、14天、24天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血清IL-1β。结果:脑出血组24小时血清IL-1β含量最高,第7天下降,仍高于对照组( P< 0.05) ,第14 、21天与对照组基本一致。所有数据以χ±s 表示,全部数据采用SPSS11. 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IL-1β参与了脑出血急性期的炎性病理生理过程。
【关键词】脑出血 ; L-1β 脑出血比其他脑卒中类型死亡率更高,存活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往往更重[1]。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除了出血的机械性损伤和血肿占位效应外,血肿周围存在继发性神经损伤。包括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和红细胞溶解后血红蛋白毒性、血脑屏障破坏、血肿周围组织缺血、代谢障碍等[2]。有报道血肿周围炎性反应参与了继发性神经损伤[3]。白细胞介素-1β是具有多向性生物功能的炎性递质,对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具有调节作用,与神经元损害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β可调节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功能。在多种性质脑损伤中脑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升高[4],白细胞介素-1β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5-6];白细胞介素-1β的过度表达显著减轻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和凝血酶所致的脑水肿[7]。我们对60例脑出血患者检测IL-1β表达,初步探讨脑出血后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0例脑出血患者为2006年11月至2008年4月邯郸市第一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在发作24小时以内住院,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8] ,将患者病情分为轻型(0~15分) 、中型(16~30分) 、重型(31~45分) 。排除标准: ①病情过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8分; ②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内分泌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两组:脑出血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6~72岁,平均(46.1 ±10.2)岁。正常对照组60例,选取同期我院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体检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6~60岁,平均(37.3 ±14.9)岁。
1.2IL-1β检测:所有患者于第24h、7、10、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室温下留置1~2小时, 3000r/min离心10分钟,抽取上层血清20℃冰箱保存备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 ELISA) (试剂盒由美国LIFEKEY BioMeditech 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
1.3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 表示,全部数据采用SPSS11. 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脑出血后,患者血清IL-1β含量在第1天时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第10天仍高于对照组( P< 0.05) ,第14天接近对照组 ( P< 0.05) 。见表。
3讨论
IL-1β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不但参与免疫反应、血细胞生成和应激反应,而且既有促炎作用又有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双重作用。高浓度的IL-1β能增加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增强,结果阻塞微血管。另外,还能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细胞损害[ 9 ]。在体外神经元培养中, IL-1β可保护神经元,抑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毒性,这种作用可由IL-1β竞争性拮抗剂所阻滞[10]。Kim和李介华等[ 11-12 ]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于出血后24小时达到高峰, 7天时仍明显升高。Dziedzic等[ 13-14 ]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清IL-1β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Glasgow 昏迷量表(GCS)评分呈负相关,与血肿体积和占位效应呈正相关。国内研究也发现,急性ICH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β含量明显升高,升高幅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且与颅内压也有密切关系。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脑脊液IL-1β含量较血清明显升高,提示患者血清IL-1β可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元可触发IL-1β 分泌。本实验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清IL-1β含量在第1天时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第10天仍高于对照组( P< 0.05) ,第14天接近对照组;血清IL-1β与外周血单核细胞、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肿量呈正相关( P<0.05)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类似。其具体机制推测:脑出血后脑组织细胞损伤坏死,产生大量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激活,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使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被激活,产生大量的IL-1β;同时脑出血损伤的星形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也被激活而合成释放IL-1β,使血清和脑脊液IL-1β含量升高,而IL-1β对单核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引起脑血肿周围单核巨噬细胞增多,加重血肿周围炎性反应;再者脑出血周边伴的缺血也能释放IL-1β等细胞因子。
本研究发现: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中IL-1β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 0.05)。IL-1β的显著升高成为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过度炎症反应将加重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抑制炎症反应的某些环节将可能有效的减轻脑出血患者神经系统损伤,为脑出血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Qureshi AI, Tuhrim S,Broderick JP, er al.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bemorrhage[J].N Engl J Med 2001,344(19):1450~60
[2]Xi GH, Keep RF, HoffJT.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J].脑血管疾病杂志,2001,1(2):99~106
[3]Gong C, H OFF JT, Keep RF. Acute inflammatory reaction following experimental intraceredral hiorrhage in rat[J]. Brain Tet ,2000,871(1):57~65
[4]Wang CX, Shuaib A.. Involvemend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J].Prog Neurobiol ,2002,67(2):161~72
[5]Yamasaki Y,Matsuura N, Shozuhara H,et al. Interleukin-1 as a pathogenetic mediator of 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rats[J]. Stroke ,1995,26(4):676~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32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