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ves病患者血清TRAb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Graves病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0例Graves病患者作为Graves病组, 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TRAb水平。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RAb水平, 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阳性率。结果 Graves病组治疗前血清TRAb水平为58.81(35.92, 67.16)IU/L, 治疗后血清TRAb水平为20.84(13.39, 27.39)IU/L;对照组血清TRAb水平为1.62(0.91, 2.90)IU/L。Graves病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RA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病组患者治疗后的TRAb、TGA及TMA阳性率分别为36.00%、30.00%、34.00%,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86.00%、46.00%、58.00%, 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6.00%、8.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aves病患者血清中TRAb的表达对于诊断此类疾病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Graves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诊断;复发预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034
Graves病又名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但其具体病因不明。TRAb是作用于促甲状腺受体的一类抗体, 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2类, 即刺激性抗体和阻断性抗体, 顾名思义, 刺激性抗体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例如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antibody, TSAb)和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TSI);阻断性抗体则可以阻断促甲状腺激素(TSH)和促甲状腺受体的结合, 进而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例如甲状腺阻断性抗体(TBAb)。Graves病多与刺激性抗体有关, 所以表现出甲亢的相关症状。在临床上, 正确的鉴别诊断显得极为重要[1]。本研究主要探究TRAb的分布与Graves病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临床诊断中获得Graves病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0例Graves病患者作为Graves病组, 其中, 男17例, 女33例;平均年龄36.6岁, 诊断依据:检查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特征、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功能[以基础代谢率测定, 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测定以及甲状腺摄取131I的测定]。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18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36.9岁, 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实质器官性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 甲状腺素功能水平正常。两组受试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实验方法 两组受试者均抽取静脉血3.0 ml, 抽取以及保存过程采用肝素钠抗凝, 离心分离血清, 在当日检测甲状腺功能及血清TRAb水平, 并同时对其TGA及TMA进行检测, 之后对Graves病组患者进行治疗, 并在其治愈后, 再次抽取3.0 ml静脉血, 检测血清TRAb水平(采用ECLIA检测)、TGA及TMA, 并进行再次比较。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RAb水平, TRAb、TGA及TMA阳性率。TRAb阳性判定标准:TRAb≥1.5 U/L;TGA阳性判定标准:TGA>30%;TMA阳性判定标准:TMA>1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呈偏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RAb水平比较 Graves病组治疗前血清TRAb水平为58.81(35.92, 67.16)IU/L, 治疗后血清TRAb水平为20.84(13.39, 27.39)IU/L;对照组血清TRAb水平为1.62(0.91, 2.90)IU/L。Graves病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RA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研究对象TRAb、TGA及TMA阳性率比较 Graves病组患者治疗后的TRAb、TGA及TMA阳性率分别为36.00%、30.00%、34.00%,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86.00%、46.00%、58.00%, 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6.00%、8.00%, 差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Graves病是一类特殊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以及甲亢相关代谢综合征, 除此之外, 其他部位例如眼球突出、四肢肢端粗厚肥大、局部黏液性水肿等。其致病机理为自身免疫性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 激活局部腺苷酸环化酶信号系统, 刺激甲状腺细胞过度合成以及分泌甲状腺素, 表现为甲亢的症状[2]。TRAb的增加是引起Graves病的病因之一。由于TRAb具有异质性, 通常可根据其功能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为刺激型——TSAb, 第二种为阻断型——TBAb, 而引起Graves病以及甲亢症状的就是刺激型, 但是前者的直接测量较为困难, 临床上常直接测量血清中TRAb水平。刺激型的TRAb是由甲状腺内的淋巴细胞所产生的, 由于起刺激作用, 可直接作用于TSH受体, 模仿TSH的相关作用, 介导环磷腺苷(cAMP), 促使T3和T4合成以及增加其分泌。因此, TRAb的增高, 也会伴随着血清中T3、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的浓度增高, 从而导致Graves患者出现多甲亢相关性疾病以及免疫相关疾病[3]。 有研究表明, 引起Graves病主要的和直接致病因素是TRAb的升高,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TRAb可以作为诊断甲亢的特异性抗体[4]。Graves病是一种自身产生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免疫病, Graves病发生特异性结合后, 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却不会使甲状腺细胞受到破坏[5, 6]。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它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
在临床治疗方面中, 监测TRAb浓度可以作为临床用药指南, 例如, TRAb浓度水平呈下降趋势, 则说明Graves病患者治疗恰当;相反, TRAb浓度水平持续升高, 则说明药物剂量不足;如果TRAb浓度仍持续升高, 但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状况, 则说明Graves病的发病风险因素仍然存在, 应继续服用维持剂量持续治疗, 直至TRAb浓度正常, 否则停药数月或数年后易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 Graves病组治疗前血清TRAb水平为58.81(35.92, 67.16)IU/L, 治疗后血清TRAb水平为20.84(13.39, 27.39)IU/L;对照组血清TRAb水平为1.62(0.91, 2.90)IU/L。Graves病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RA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病组患者治疗后的TRAb、TGA及TMA阳性率分别为36.00%、30.00%、34.00%,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86.00%、46.00%、58.00%, 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6.00%、8.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患者血清TRAb水平随其病情发展而变化, 且与其病情呈正相关, 因此能够通过对血清TRAb水平进行检测, 判断患者病情的发展及治疗效果。
目前, 国内水平不能测出血清特异性TSAb, 即使在测量中TSAb阳性率也相对较低(由于相关的方法技术问题)。所以, 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研制出高敏感的TSAb试剂盒, 以便更好诊断以及预防Graves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 血清中TRAb水平的检测在Graves病的诊断和无痛性亚甲炎甲亢期的诊断鉴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在Graves病病情的进展、复发的判断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根据服用小剂量的抗甲状腺药物后, 观察TRAb的正常水平是否得到维持, 进而判断Graves病是否复发[6]), 即Graves病患者血清中TRAb的表达对于诊断此类疾病以及治疗后复发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 刘馨悦, 刘波. TRAb的动态监测在Graves病中的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 20(4):651-653.
[2] 左向华, 金欣, 于农, 等.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Graves 病中的诊断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9):1097-1098.
[3] 张香玲. 血清TRAb檢测在Graves病中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36):135, 138.
[4] 郑建洵. 甲状腺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6, 23(12):1427-1429.
[5] 苑丽丽, 谭建, 郑薇, 等. 初发Graves 病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医药, 2012, 52(42):74-75.
[6] 左向华, 金欣, 于农, 等. 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Graves病中的诊断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9):1097-1098.
[收稿日期:2018-0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