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库的《滇南本草》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段安 杨晓蕾 王洪云
摘要:目的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兰茂《滇南本草》的研究现状。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搜集兰茂《滇南本草》相关的研究文献(从建库至2019年5月),按不同维度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效文献149篇。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等期刊发文量较多;第一作者的单位主要分布在云南中医药大学;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相当少;关键词以“滇南本草”居多。结论 《滇南本草》受关注度虽然逐年上升,但仍然处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同时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和文献收录等方面仍亟待加强。
关键词:滇南本草;兰茂;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1-0019-04
《滇南本草》是明代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是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1]。《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书中所载许多药物都是《本草纲目》未载之药,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完善做出很大的贡献,尤其对云南本土医药研究具有宝贵价值[2]。许多常见的中医药,都是始载于《滇南本草》,《滇南本草》成书至今已近600年,被历代云南人奉为“滇中至宝”[3]。以《滇南本草》所收载的药物、附方开发出来的新药表明, 这些药物疗效可靠, 效果显著, 已成为云南医药中的重要品牌, 在云南医药产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3]。
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云南天然药物的开发首当其冲,《滇南本草》所蕴含的民族医药之谜愈发受到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力图对《滇南本草》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数据库为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CNKI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9年5月发表的具有对《滇南本草》研究性的文献。
1.3 排除标准 ①与《滇南本草》学术研究无关的文献(如音韵学、诗词、教育学、理学、新闻、消息等);②重复发表的文献。
1.4 检索策略 采用“文献”中的“高级检索”界面,以检索主题词“滇南本草”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以来至2019年5月。共检索出441篇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每篇文献的题目和摘要,剔除不合格文献,最终筛除149篇录入EXCEL表格,进行相关分析,分别以文献发表时间、文献来源、发文单位、发表作者及单位、发表期刊、基金资助、文献研究层次及学科分布等多个维度进生成图表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以文献发表年度统计 检索得到最早是1958年,发文1篇[5]。1958年至1979年21年间共发表4篇,占发文总量的1.34%,数量极少且没有增长。进入80年代自1980年至1990年10年间有明显的增长,共检索出发表文献22篇,占文献总数的14.8%。1991年至2010年20间年呈平稳发展时期,共检索出发表文献52篇。进入2011年至2019年5月近10年间呈快速增长趋势,发表文献71篇,占发表文献数的47%,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是2014年,高达16篇。见表1、图1
2.2 以文献来源数据库统计 以文献的数据库来源分析,学术期刊最多,共122篇,占文献总量的81.88%;其次是国内会议论文,共17篇,占文献总量的11.41%;还有博士硕士论文9篇,占文献总量的6.04%。见表2。
2.3 以发文期刊分布统计 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錄《滇南本草》研究相关文献149篇分析,所有文献分别发表在52余种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发文数量10篇以上的期刊和会议论文汇编有4种,共78篇,占文献总量的52%。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发表文章26篇。见表3。
2.4 以文献作者所在单位及高产作者发文量统计 经CNKI数据库分组统计,在检索到的149篇文献中涉及40个单位机构,文献作者所在单位情况:发表文献数量在5篇以上的单位有所,共发文篇,其中云南中医药大学60篇,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0篇,中国中医科学院4篇,成都中医药大学3篇,北京中医药大学2篇,辽宁中医药大学3篇,山东中医药大学3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3篇。以文献作者(按第一作者)统计,发文量较多的是李昊蓉,为云南中医药大学,共发表文献10篇。发表2篇文献以上的共有14人。见表4、表5。
2.5 以被引用频次统计 检索到149篇文献中,最高被引用频次为37次,该文献为刘娟发表在《中草药》上的文章“老鹳草的本草考证”[6]。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文献有11篇,占文献总量的7.38%;被用5次到9次的文献19篇,占文献总量的12.75%;被引用1次到4次的较多,有66篇,占文献总量的44.29%;被引用次数为零的文献53篇,占文献总量的35.57%。见表6。
2.6 以获得基金资助的情况统计 在筛选出的文献中有4篇涉及基金项目,占比2.6%。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献2篇[7,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1篇[9],国家社科基金资助1篇[10]。但上述基金项目仅有1项与《滇南本草》直接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662048),云南省 科学技术厅-云南中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017FF116(-002)〕),此文献为“24种《滇南本草》收录中药的体外抗MRSA活性研究”[7];其他项目与《滇南本草》的相关度较低。
2.7 以文献所属的研究层次及学科分类分布统计 在检索出有效文献中依据研究层次属于工程技术(自然学科)有97篇,属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学科)有44篇,属于基础研究(社会科学)有3篇,属于行业指导(社会科学)有1篇,属于专业实用技术(自然学科)有2篇,属于高级科普(自然学科)有1篇,属于大众科普有1篇,属于政策研究有1篇。 在检索出有效文献中依据研究学科分布属于中药与方剂学科的有141篇,属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有26篇,属于历史学科有3篇,属于蔬菜学科的有2篇,属于生物学科的有4篇,属作物学科的有1篇,属于化学工程学科的有1篇。见表7、表8。
2.8 关键词频次统计 有效文献所列关键词共计14个。其出现频次3次以上的关键词有如下:滇南本草、兰茂、本草考证、考证、用药特色、品种、本草学、中药、研究、仙鹤草、治法、附方、化学成分。
3 讨论
对《滇南本草》的研究近年来有了明显的发展,依据上述本文的统计结果,检索得到最早是1958年,发文1篇。1958年至1979年21年间共发表4篇,数量极少且没有增长。80年代以后自1980年至2010年30间年呈平稳增长时期,共检索出发表文献74篇。进入2011年至2019年5月近10年间呈快速增长趋势,发表文献71篇,占发表文献数的47%,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是2014年,高达16篇。这和“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开幕有较大的相关因素[11]。
纵览对《滇南本草》研究领域文献在8个方面的统计看出,国内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已进入发展阶段。基于《滇南本草》的地域局限性,其研究的群体依然以云南本土的研究者居多。从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云南中医学院学报》、《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看,其学术交流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说明《滇南本草》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可以看出对《滇南本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专业学术研究相对不足,在首次检索出的文献有441条,但仔细筛选后仅有149篇有效文献。其次对《滇南本草》全方位研究的文献也不多,大部分文献仅仅是对书籍中某个药物或方剂的一些探讨和应用,说明研究的高度还有待于提高。再次是各级基金支持也明显欠缺,当然也表明致力于《滇南本草》研究的学者在申报课题是需要更加积极。再次是涉及《滇南本草》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本草学方面,还没有得到其他领域更广泛的重视。
本次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文献唯一数据来源的CNKI数据库,其在收录涉及“滇南本草”文献在范围上一定的缺陷,必然导致本文统计结果不够精确,研究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如“兰茂论坛”录用的论文只有首届的汇编集被CNKI收录,其他四届的论文没有收录到CNKI,在国内其他文献数据库也没有收录。基于CNKI数据库的权威性,本文使用现有数据也大致可以反映“滇南本草”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李旋珠,李文军.《滇南本草》书名考[J].云南中医中藥杂志,2006,(1):77.
[2]王宏凯.明代药物学家和音韵学家兰茂及其著述考[J].文献,1987,(4):232.
[3]张超,杨林蓉,付婷婷,等.试论云南兰茂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3):51-53.
[4]胡晓,肖林,张秋云.《滇南本草》对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6):23+25.
[5]曾育麟.“滇南本草”及其三种防风[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4):45-48.
[6]刘娟,王良信.老鹳草的本草考证[J].中草药,1992,23(5):276-277.
[7]黄之镨,刘仲梅,杨梦兰,等.24种《滇南本草》收录中药的体外抗MRSA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2561-2563.
[8]王颖莉,郝近大,李旻辉.鼠尾草属中药材基原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6):1140-1143.
[9]孙传鑫,郭晶,王秋红,等.牛膝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9):208-211.
[10]李昕升,王思明,丁晓蕾.南瓜传入中国时间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3):88-94.
[11]云南举办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4):419.
(收稿日期:2019-07-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80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