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察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体位护理在心内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对照组接受30°半卧位护理, 观察组接受逐级式体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不同时间段的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与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不同时间[t1(30 min)、t2(60 min)、t3(90 min)、t4(120 min)]的心肌耗氧量(D-P)、不同时间段的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 (QTcd)。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2.0%高于对照组6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2~t3、t3~t4时间段的RMSSD和SDNN分别为(3.44±0.55)、(2.42±0.11)、(1.31±0.53)ms与(6.22±0.12)、(3.07±0.54)、(1.02±0.22)ms, 低于对照组的(5.27±0.67)、(4.88±0.47)、(2.75±0.69)ms与(7.48±0.42)、(5.48±0.57)、(4.02±0.23)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3、t4时的D-P分别为(102.35±30.24)、(97.55±30.12)、(35.02±8.46)、(47.23±10.22)ml/min, 低于对照组的(105.57±70.37)、(102.37±30.26)、(38.14±8.55)、(49.27±10.36)ml/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t2~t3、t3~t4时间段的QTd和QTcd分别为(3.61±0.21)、(2.55±0.44)、(1.02±0.55)ms与(4.25±0.52)、(3.31±0.45)、(1.01±0.35)ms, 均低于对照组的(6.17±0.57)、(4.27±0.57)、(1.57±0.38)ms与(6.89±0.44)、(4.99±0.27)、(1.68±0.57)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作用显著,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心脏机能的恢复。
  【关键词】 体位护理;心内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监控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机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7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危重疾病, 属于一种心内科疾病,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发展程度较严重, 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需要患者绝对平卧休息1~2周的时间, 随着身体情况的恢复可以适当的增加活动量[1]。但是根据临床实践表明绝对平卧位休息的患者很容易出现腹胀以及食欲减退等并发症, 而且还会由于以上症状的影响, 产生大量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会大大增加肺部感染以及血栓的发生率, 从而降低患者的运动耐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增加社会以及家庭的负担[2]。所以在治疗的同时必须要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 这也是目前我国CCU監控室护理中的重点问题。本次研究针对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以下为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4∶11, 年龄37~76岁, 平均年龄(53.57±7.74)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5∶10, 年龄38~77岁, 平均年龄(53.64±7.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无其他合并疾病患者。排除标准:具有精神病以及精神病史的患者;存在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本次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而且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30°半卧位护理, 护理时间在发病后的12~24 h之内。观察组接受合理的体位护理, 在发病后的12 h之内采取30°半卧位护理, 在发病后的13~18 h采取45°半卧位护理, 在发病后的14~24 h采取60°半卧位护理, 同时给予患者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t1~t2、t2~t3、t3~t4时间段的RMSSD和SDNN, t1、t2、t3、t4时的D-P, t1~t2、t2~t3、t3~t4时间段的QTd和QTcd。护理效果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患者的各项动态心电图指标恢复正常, 疾病发展有效控制, 无不良反应;有效:患者的各项动态心电图指标有所恢复, 疾病发展有所控制,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低;无效:患者的各项动态心电图指标无改善, 疾病发展没有得到控制,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不同时间段RMSSD和SDNN比较 观察组t1~t2、t2~t3、t3~t4时间段的RMSSD和SDNN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不同时间的D-P比较 观察组t1、t2、t3、t4时的D-P分别为(102.35±30.24)、(97.55±30.12)、(35.02±8.46)、(47.23±10.22)ml/min, 低于对照组的(105.57±70.37)、(102.37±30.26)、(38.14±8.55)、(49.27±10.36)ml/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4 两组不同时间段QTd和QTcd比较 观察组t1~t2、t2~t3、t3~t4时间段的QTd和QTcd分别为(3.61±0.21)、(2.55±0.44)、(1.02±0.55)ms与(4.25±0.52)、(3.31±0.45)、(1.01±0.35)ms, 均低于对照组的(6.17±0.57)、(4.27±0.57)、(1.57±0.38)ms与(6.89±0.44)、(4.99±0.27)、(1.68±0.57)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715、11.9432、4.1136、19.3782、16.0065、5.0083, P<0.05)。
  3 讨论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患者在患病以后疾病发展比较严重, 而且发展速度较快, 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当中, 主要的目的就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减少对患者心脏产生的压力和负荷, 所以需要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进行休养, 时间一般持续1~2周, 随后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来调整活动和锻炼的强度。但是根据相关的临床实践表明[3], 通过绝对平卧位休养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其中主要包括腹胀、食欲减退、情绪烦躁等, 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 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平卧还有可能会出现排便困难, 甚至会出现休克的情况, 相对比平卧位半卧位的临床效果更高, 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同时也能够帮助患者进食补充充分的营养以及水分, 减少了吸入性肺炎以及误吸的发生率。所以针对以上问题, 必须要适当的调整原有的护理方式, 通过合理科学的体位护理, 来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 半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 能够大大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体位护理为逐级式护理, 是目前在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需要对患者的护理要求以及疾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 所以具有发展急、发展快的特点, 患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疾病恶化的情况[4]。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率失常、低血压、持续性胸痛、发热等, 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迅速, 患者在发病后的72 h之内很容易出现疾病发展严重的情况, 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 对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身体恢复情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体位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前3天所进行的平卧式休息, 根据相关治疗标准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臥时间需要在24 h以内, 如果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进行长期平卧护理, 很容易会增加患者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 同时会提高血栓和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体位护理的方案[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在t1~t2、t2~t3、t3~t4时间段的RMSSD和SDNN、QTd和QTcd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逐级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变患者的动态心电图, 主要原因由于体位的缓慢变化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神经调节的刺激, 有利于患者身体的迅速恢复, 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人体心率的变化主要反映的是交感神经张力以及交感神经平衡的情况, 所以通过对患者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和分析, 能够有效地表明该种护理方式是否能够造成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6]。而且本次研究的QTcd 及 QTd指标可以反映出心室复极同步程度, 能够准确反映出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作用显著,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整体性护理效果, 同时还能够减少平卧位长时间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影响, 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以及不良反应, 有效的稳定疾病发展, 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杜娟. 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 养生保健指南, 2019(27):111.
  [2] 任君茜影, 毛文玲. 体位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价值体会.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4):147-148.
  [3] 张丹. 针对性体位护理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分析.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35):12, 18.
  [4] 瞿倩. CCU中体位护理对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 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3):3095, 3114.
  [5] 邓鹏. 体位护理对CCU监控室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27):124-125.
  [6] 李姝颖. 体位护理在 CCU 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2014(9):777-779.
  [收稿日期:2020-0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