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预见组采用心脏康复护理的方式,比较两组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预见组的心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护理对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关键词】 心脏康复护理; 心肌梗死; 心理状态; 护理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7.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7-00-02
   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首要原因[1]。为了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再发率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护理,特此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预见组,进行对比分析。预见组采用心脏康复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情况,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排除标准:伴其他严重疾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与预见组,各40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9∶11;年龄45~72岁,平均(53.39±2.05)岁。预见组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42~70岁,平均(53.77±2.13)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独立样本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得到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护理。预见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环境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向患者介绍本院医疗制度、主治医生、医院环境、责任护士等,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根据患者的自身需要,提供帮助。
  1.2.2 饮食、排便护理 为了保证营养充足并且吸收效果好,对于患者的饮食应该合理搭配,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求食物低盐低糖,减少便秘的情况。
  1.2.3 治疗后护理 在治疗3 d后,为了促进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活动计划,多鼓励、帮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1~2次/d即可。在患者治疗1周后,为了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护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患者活动量,密切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有不适等情况,立即停止活动[3]。
  1.2.4 家属心理辅导 身为患者家属,其身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情绪时,也要记得对其家属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联系护工人员进行轮流值班的方式照看患者,让家属也能够有时间放松下来,可去庭院调节心情,以此来减轻家属的紧张心情[4]。
  1.2.5 心理护理服务 针对患者的一些临床常见症状,护理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可在日常工作中跟患者多交流沟通,在患者心情平静时,教授患者一些缓解内心焦虑的方式,并且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特征,以此来缓解患者的不安和治疗的抵触心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与患者的家属及时沟通,指导家属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患者,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也要取得家属的信任,医生和家属共同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2.6 情绪护理服务 由于患者从住院治疗到术后,所经历得时间较长,长时间治疗过程会使得患者情绪不稳定,因此,作为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情绪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多陪伴患者,避免患者产生被抛弃感。对于有时候表现过于平静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看护。患者的个人情况容易加深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该学会包容,用宽容的心面对患者,疏导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5]。
  1.2.7 自我保健护理 患者出院以后,叮嘱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居住环境,保持安静和卫生。禁止患者吸烟、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进行一些身体锻炼,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依据气候的变化,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衣物,防止给心脏带来负担。患者应该多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护理人员可以教患者及其家属一些应急处理方式,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先自行救治,延长救治时间[6]。
  1.2.8 日常教育护理 护理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叮嘱患者,使患者能够定期随诊,养成良好的预后习惯,让患者能够定期进行康复检查,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叮嘱患者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按时用药,并且随身携带药物。告知患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要立即休息,服用药物缓解症状,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分。SAS标准分界值为50,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重;SDS标准分界值为53分,分值越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心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65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