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患者康复的影响及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通过结果得知,对观察组急性心梗患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抑郁和焦虑等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加快患者心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患者的康复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02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结果,尤其是在发病后的一天之内,患者的情况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因而,在临床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十分关键,它能加快患者心功能恢复,同时还利于预后状况的改善[1]。有相关研究表明,除了及时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外,及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7年4月~2018年12月对我院收住的64例急性心梗的患者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患者康复的影响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研究患者均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排除标准:血小板、肝肾功能出现严重异常、凝血功能发生障碍。研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4~87岁,平均年龄(53.42±2.13)岁,发病时间9~45 min,平均发病时间(18.47±2.12)min,梗死发生部位:14例广泛前壁、6例前间壁、4例前侧壁、8例下壁;研究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56.46±2.29)岁,发病时间10~55 min,平均发病时间(20.82±2.11)min,梗死发生部位:13例广泛前壁、8例前间壁、5例前侧壁、6例下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梗死发生部位等(P>0.05),可比性强。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2)所有患者均完成溶栓手术;排除标准:(1)血小板、肝肾功能出现严重异常、凝血功能发生障碍;(2)临床资料不完善;(3)交流困难或有意识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皆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1 对症护理
  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病情变化需及时用利多卡因纠正;给予患者补充适当的血容量,但输注速度不能过快,24小时输液总量在
  1500 ml以内,预防心脏负荷过大。患者发病时,可实施持续性氧气吸入的方式,高流量(6~8 L/min)[2],对患者心肌缺血损伤程度进行降低。
  1.3.2 心理干预
  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常无任何预兆,病情进展迅速,发作时会让患者体会到快要死掉的感觉,给患者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导致术前不良应激反应的发生,影响手术效果。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从言语沟通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采取安慰、鼓励等方式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
  1.3.3 生活指导
  在床边设置护栏,为其定时拍背翻身,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注意饮食,少食多餐,多吃高纤维素食物,新鲜水果蔬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帮助其擦浴或洗头,保持个人卫生。
  1.3.4 康复指导
  要求患者戒烟戒酒,详细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的讲述,护理人员或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关节的训练,待病情趋于正常水平后,可让患者采取打太极拳、散步等方式进行锻炼,依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开展各项运动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指导
  患者及家属数脉搏,重点为家属教授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1.3.5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对于用药的相关知识,医生要嘱咐好,并让患者按时用药,与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目的与作用,让其更好地对用药情况进行掌握,假若发生异常要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1.4 观察指标与效果评定标准
  1.4.1 心理状态评估
  在护理干预的前1天,焦虑与抑郁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SAS 和 SDS大于50 分分别说明患者存在焦虑与抑郁感,分数越高,说明情况越严重,反之则轻。实施护理干预工作一周后,再次对患者的SAS与SDS评分评估[3]。
  1.4.2 比较不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涵盖非致死性心梗、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等。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n/%、x±s表示,采用x2、t检验,P<0.05表示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都有发生焦虑与抑郁情绪,比较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高危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上发生的最严重临床事件之一,患者的病情突然,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若不能有效干预可能进一步病情恶化,因此针对此类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术后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都有明显优势(P<0.05)。
  参考文献
  [1] 张春龙,伊 娜.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0):61-62.
  [2] 董 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5,28(4):999-1001
  [3] 黄水英,崔德珍,张德葵,等.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9):3485-3487.
  本文编辑:吴 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1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