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地震灾害救援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地震是地壳振动导致的严重自然灾害,具有难预知、毁灭性、范围广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我国是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尤其严重。本文通过阐述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并建立我国特色灾害医疗救援队伍,做好地震现场急救,对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地震 灾害 救援 现场急救
   doi:10.14033/j.cnki.cfmr.2020.2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0)23-0-04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scue in China/ZENG Rongyao, WANG Changzhi, XU Shixiong, SUN Wendo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0, 18(23): -186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is unpredictable, wide range and destructive natural disasters what have major impact on human life and wealth, originating from crustal movement. Our country is areas prone to earthquake disasters, particularly affected by the earthquak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harm, and to establis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team, completes the earthquake field emergency,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save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Rescue Field first aid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2nd Hospital Affiliated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地震是地球板块与板块间的碰撞造成板块边界及內部振动引起地壳的能量释放并产生地震波的毁灭性自然灾害,具有难预知、毁灭性、范围广等特点,并往往衍生众多次生灾害(滑坡、崩塌等),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致命性伤害[1-3]。而我国是全球受地震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缘于我国身处欧亚板块的东南边缘并受到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地震带频繁地震活动的双重影响[4]。在历次世界地震统计中,我国所占比例高居不下,以7%的陆地面积承受了全球33%的强震[5-6]。我国人口高居世界榜首,且欠发达地区众多,数以亿计的抗震不达标建筑,使得我国的地震成灾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仅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造成近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经济损失达万亿元人民币[7-8]。如何认识地震规律,做好地震救援工作,治疗大量灾后伤员,减少损失,降低伤员,成为地震灾难救援工作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任务。
  1 地震灾害等级
   根据地震的震级及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一般将地震分为4个等级:(1)一般性地震,震级5级以下,对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较小;(2)一般破坏性地震,震级5级以上不超过6级,可造成不超过百人死亡,或财产损失不超过1亿元;(3)严重破坏性地震,震级6级以上不超过7级,可超过百人不超过千人死亡,或财产损失超过1亿元不超过5亿元;(4)强烈破坏性地震,震级7级以上,可超过千人以上死亡,或财产损失超过5亿元。
  2 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往往具有一定特点,根据历年来全球地震记录,可归纳为: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次灾害多、搜救难等特点[9]。
  2.1 突发性强
   地震是地壳板块间的碰撞与振动导致的地震波,但在板块振动发生前往往没有明显征兆或者征兆时间太短。目前对大地震前的准确预报仍是全人类尚未攻破的世界难题,造成我们难以在地震发生前做好有效预防及准备。地震发生时间难以预料,有时在凌晨,加上地震瞬间可造成房屋倾倒、大地崩裂,睡梦中的人们往往难以察觉,或者察觉时已来不及有效逃脱,从而造成严重的大规模灾难。
  2.2 破坏性大
   随着城镇化发展,人民往往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若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处,造成的损伤更是具有巨大破坏性,像之前震惊全国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地震波波及地面后导致绝大部分建筑物毁坏和倒塌,人们躲闪不及,往往被墙体、坠落物掩埋或击伤,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120万人,其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2万余人,重伤16.4万余人。
  2.3 次灾害多
   地震除及本身直接导致严重灾害,还衍生众多对生命产生严重威胁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核物质扩散等[10]。像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都引发大火,2004年印尼地震引发巨大海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引发滑坡等。   2.4 搜救难
   地震灾害发生后导致道路损毁严重、通信设备破坏信号中断,再加上频发地震次生灾害,给搜救人员和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和困难。我国救援力量不足,很多救援人员几乎没有接受专业救援训练,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的匱乏根本无法面对庞大的受灾群众。面对突发地震灾害,大量人员被埋压,救援点多,现存救援力量往往杯水车薪。搜救装备水平的低下也严重制约着搜救工作。我国参与搜救的主体大多为解放军及武警官兵[11],除了极少部分救援团队拥有着专业设备(如生命探测仪、液压扩张钳等),其余大部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搜救专业器具的困境。面对搜救任务时,只能采用简单的铁锹开展工作。地震发生后当地卫生医疗单位往往也受灾严重难以发挥现场救援作用,且道路中断又使外界救援难以短时间有效实施,从而导致大批伤员错过黄金救援72 h出现重大伤亡。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出现重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12-13],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3 地震灾害现场紧急救援特点
   地震往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次灾害多、搜救难等特点,因此给地震灾害现场救援也带来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应对时间仓促、受灾人群多、地震伤特点复杂、地震后环境恶劣、指挥协调难等。
  3.1 应对时间仓促
   地震发生时间难预知,且具有毁灭性、范围广等特点,并往往衍生众多次生灾害(滑坡、崩塌等),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致命性伤害。地震灾害黄金救援时间只有短短72 h,因此要求救援人员接到命令后短时间内出发,应对时间仓促,而筹集人员和物资任务繁重,这些都是对地震灾害救援应对能力的考验。
  3.2 受灾人群多
   地震发生时间难以预料,有时在凌晨,加上地震瞬间造成破坏面积可达数千乃至数万平方公里以上,加上大批房屋坍塌,睡梦中的人们往往难以察觉,或者察觉时已来不及有效逃脱,从而造成严重的大规模灾难。
  3.3 地震伤特点复杂
   地震后出现众多人员伤亡,而早期居于首位的是各种类型的创伤,灾区疾病谱随时间存在显著变化。根据多项研究表明,灾区早期(灾后1周内),以外伤/伤口类疾病为主,治疗上主要以抢救生命为首位。地震后出现众多外伤类疾病,比如重型颅脑外伤、腹腔重要脏器损伤、全身骨折等,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早期死亡率可达到25%。地震灾后极易出现伤员感染,因为伤口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污染的病毒及细菌侵入伤口导致感染,一旦出现破伤风杆菌及气性坏疽菌感染,后果严重,极易导致死亡。地震灾后往往众多伤员出现肢体卡压,严重卡压超过1 h,肌肉会出现功能丧失、局部缺血坏死,而坏死物质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堵塞肾小管出现急性肾衰,现场救治难度大。灾区中期(灾后1周~1个月),各类疾病均有较高发生率,主要以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为主,考虑地震后房屋倒塌使空气充满灰尘、污染附近水源从而使呼吸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增多。此期治疗重点在于集中资源减少致残率,预防疫病流行;晚期(灾后1~3个月),此时灾区疾病谱大多接近于当地灾前疾病谱,此期重点在于治疗当地常见病及多发病,但对卫生防疫工作不能松懈,做的大灾之后无大疫[14]。三个时期的划分,对指导灾区救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3.4 地震后环境恶劣
   灾后卫生状况堪忧,幸存人员往往自顾不暇,而早期救援人员紧缺或因道路损毁难以到达,致使大量人员牲畜尸体得不到有效掩埋而腐烂发臭,同时加上没有对污水、人员动物粪便、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很容易导致蚊虫大量滋生,鼠患猖獗,加大灾后传染病流行的可能。灾区主要道路往往因为地震引发的道路横裂、山体滑坡等原因而无法通行,救援人员及急救药品、器械无法大规模进入,危重患者也无法转运后方。严重影响灾区救援工作的开展及医疗急救的实施,更是一定程度加剧的地震灾后环境恶化。
  3.5 指挥协调难
   地震发生后,来自海内外全国各地参与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援队往往达到数百支队伍,各个医疗救援队到达灾区时间不一致、擅长救援专业不一致、各自隶属关系不一致,要有效统筹指挥难度大[15]。参与救援的医疗队伍中既有来自各个地方卫生机构,也有来自各个地方部队系统人员,两者在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时,要相互配合,也要分工各行其是。既要两组协调搞好地震救援医疗保障,及时救治受灾群众,也要各自深入受灾地区一线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和医疗巡诊;既要统筹力量开展医疗站早期诊疗,也要各自组织伤病员向后方医疗中心运送。统一协调指挥及分工事宜烦琐异常,又十分重要。此外,各级机构工作量大,除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外,还要联系其他单位,协调有关部门,指挥所属卫生机构展开救治工作。
  4 建立地震医疗救援体系及专业救援队伍
   建立良好的地震医疗救援体系不仅能提升地震医疗救援能力,也能协调好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真真正正做到提升地震救援效率,挽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建立应包括:(1)对当地医疗系统资源进行整合;(2)地震灾害资料信息的汇总传递体系;(3)确定地震灾害医疗救治定点医院;(4)地震灾害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制度;(5)地震灾害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防灾救灾的预案手册与指南;(6)地震灾害尸体存放和尸检制度;(7)与其他部门合作的方法与制度等。现阶段确定地震灾害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尤为重要,主要完善定点救治医院运行机制、人员调用、医疗物资预储备及转运机制的运行。
   地震灾害中除了良好的地震医疗救援体系,更需要专业的救援团队[11]。根据联合国制定《国际搜索营救行动指南(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ction guidelines),简称INSARAG指南》,推荐包含搜索、营救和医疗行动的救援组队模式,用来指导救援队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16]。    根据INSARAG指南,规定救援队伍均纵向设指挥层与执行层,指挥层主要是设立行动计划的监管人员,执行层主要有搜索、营救、医疗、技术支持及后期保障等人员。技术支持包含毒危险品检测、建筑物结构评估及工程起重机械使用,还有安全利用犬搜索、人工搜索与仪器搜索[17];营救就是建立到达幸存者的通道,主要利用破拆、顶升、切割等工程技术,清除压埋物体,建立到达幸存者的通道;医疗就是为幸存者提供现场急救,包括对单个幸存者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对群体伤员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然后按优先顺序进行现场急救和医疗转运。整支队伍的主要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如果我们聚焦于医疗,就可发现搜索营救等工程技术,无不是在为现场急救提供支持和保障。
  5 地震现场急救
   地震现场急救是地震灾害救援的核心步骤,也是确保伤员救治、人员脱险的有效保障[18-19]。主要包括人员自救、人员搜索、检伤分类、早期急救、伤员后送、心理康复等部分。
  5.1 人员自救
   地震灾害发生后,一般会有部分相对受害较轻的人员,应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起自救和帮助受害较重人员的重任,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率。当地卫生部门应做好自救知识的普及,并做好相应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止血、包扎、固定、简易心肺复苏等,还要向人们普及地震知识,告知警惕地震次生灾害,告知储备救援物资,准确定位被困人员等。
  5.2 人员搜救
   因为地震发生时会出现大量人员被困于倒塌的建筑物内,因此对受困人员的搜救成为救援的重点。一般认为地震发生后72 h内为黄金救援时间,时间越长,人员成活率明显下降。迄今所收集的资料表明,85%~95%的救活者是在地震后72 h内救出的,超过72 h抢救出的存活率就大大下降。对于受困人员的定位,目前可采用具有侦察能力的搜寻犬、红外线探测装置、声敏仪器、遥控纤导摄像等[20]。
  5.3 检伤分类
   在现场抢救过程中,因为受伤人员众多,且病情程度纷杂,建议采用检伤分类标准流程,方能明显改善救援流程,提升救援效率[21-23]。目前我国一般在伤者左胸部采用颜色标记(红、黄、蓝、黑)表明伤者伤情,以红色代表轻度患者,黄色代表中度患者,蓝色代表重度患者,黑色代表死亡患者[24]。
  5.4 早期急救
   早期现场急救应注意基本原则,主要是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后治轻。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保持维持生命征平稳、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清创缝合、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对危重患者,应及时分辨,并行包括心肺复苏、液体复苏在内的抢救治疗[25]。
  5.5 伤员后送
   经过检伤分类后的患者应及时向后方有能力的定点救援医院转运,多采用救护车护送,若有条件可考虑直升机护送。若伤者伤情较重,应有专门医护人员陪同,避免转运途中风险。
  5.6 心理康复
   地震不仅家园的损毁,也造成人员的伤亡。对身经地震苦痛的幸存者来说,不仅仅有身体的,更有心灵上的深深创伤[26],往往出现难以避免的心理问题[27],诸如失眠、恐怖、自责、焦虑等。向他们提供心理上的辅导是对他们重建家园、步入新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8]。
   地震的医疗救援至今仍是灾难医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事实证明,灾害发生之前做到完备的建设性预案、有针对性的救治演练和系统培训等,能够大大提高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援的效率[29]。在地震后早期的黄金救治时期,有医疗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区域性医疗协作,即使因地震摧毁了大部分公共设施,也能够发挥早期救治的最大效率。对不同地震造成的疾病谱进行有效针对研究可大幅提高地震灾害救治效果。目前我国救援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等工作上,还欠缺具体的手段。应加强救援的指挥体系建设,将受灾地区地理信息、受灾人员分布、交通情况、救援力量动员、物资保障等全部纳入指挥体系中,统一调度各种资源力量,为进入灾区的救灾力量提供快速、准确的灾区信息,及时将各类物资、人员统筹调度到位,确保地震救灾工作有序开展。平时应积极开展地震救援联合演练,我国虽然成立了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但主要以救援的专业训练、体能训练等为主,下一步应加强救援的指挥协调、动员部署、集结运输、现场处置及伤员后送等演练。
  参考文献
  [1]郑静晨,樊毫军,侯世科.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1):23-25.
  [2]刘思含,郭树森,胡卫民. 我军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组织体制研究[J/OL].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7,6(3):135-137.
  [3] Al-Madhari A F,Keller A Z.Review of disaster definitions[J].Prehospital & Disaster Medicine,1997,12(1):17-21.
  [4]姚晖,兰平.地震灾害的应急医疗救援[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6):642-645.
  [5] Li Y,Jin W,Du Liang,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n earthquake-related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medical journals[J].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2010,2(4):252-257.
  [6]隆云,劉大为.芦山地震救援中重症医学发挥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5):1121-1122.
  [7]黄显凯.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紧急救援体系的重新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2):159-161.   [8]徐如祥,游潮,顾建文.地震灾害应急医疗救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3):217-219.
  [9]郭树森,公斌,孔兵,等.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的特点及建议[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1):638-640.
  [10] Butler D.Radioactivity spreads in Japan[J].Nature,2011,471(7340):555.
  [11]徐爱慧,陈虹,王巍.美国突发事件搜救队伍分类分级及其对我国救援队伍建设的启示[J].灾害学,2018,33(1):168-174.
  [12]张雁灵.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1):11-16.
  [13]孙景海,黄毅,于金昌.从四川地震救援特点与难点看军队灾害医疗救援准备[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71-72.
  [14]高萍,王运斗.地震后恢复期医学救助重点研究[J].中國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7):605-608.
  [15]毛治涵.跨区域地震救援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3(6):61-62.
  [16]郑静晨.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与要求[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9):901-903.
  [17]谢明,张亮,郭新儒,等.地震医学救援装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6):511-513.
  [18]谢泽军,肖林翰,汪成林.关于如何在地震救援中实施快速救援[J].中国航班,2019(7):43.
  [19]黄瑞滨,杨彦明,齐彬彬,等.地震应急救援优先级探讨[J].决策探索:中,2019,609(3):26-27.
  [20]何红卫.地震搜救装备应用与特点[J].城市与减灾,2019(2):18-22.
  [21] De Ceballos J P G,Turégano-Fuentes F,Perez-Diaz D,et al.11 March 2004:The terrorist bomb explosions in Madrid,Spain–an analysis of the logistics,injuries sustained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sualties treated at the closest hospital[J].Critical Care,2005,9(1):104-111.
  [22]陈博,侯世科,高宏伟.强震后检伤分类及医疗需求的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4):213-217.
  [23]翟玉翠,陈冬梅,任昊琴,等.SALT检伤分类法在灾难救援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7):1296-1300.
  [24]吕传柱,张海涛.灾害医学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33-936.
  [25]杨果平.地震救援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CPR[J].防灾博览,2019,104(1):69-71.
  [26] Rosen C S,Matthieu M M,Norris F H.Factors predicting crisis counselor referrals to other crisis counseling, disaster relief,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a cross-site analysis of post-Katrina programs.[J].Adm Policy Ment Health,2009,36(3):186-194.
  [27]何乾峰,王伯良,慕彩妮,等.地震灾难对军队医护人员应急救援时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7):1314-1316.
  [28]张金川,孙硕.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伤害与预防[J].灾害学,2013(1):152-154.
  [29]佘娟萍.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对策研究[J].北极光,2019(9):121-122.
  (收稿日期:2020-05-21) (本文编辑:何玉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47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