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术治疗284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总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泳 阎宏建

  回顾分析近5年来收治高血压脑出血化患者284例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4例,男168例,女116例,年龄45~82岁,平均68.4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及高血压家族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4.5小时。
  临床表现:来院时处昏迷状态240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68例,两侧瞳孔散大16例,GCS评分13~15分42例,9~12分96例,6~8分122例,3~5分24例。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均在10~100ml,其中10~20ml 42例,21~40ml 112例,41~60ml 74例,61ml以上56例。基底节出血168例,丘脑出血46例,出血破入脑室86例,皮层下出血168例,脑室出血16例,小脑出血12例。
  治疗方法: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4例,其中外减压68例;穿刺血肿清除术136例,同时加脑室外引流48例;直接脑室穿刺引流(锥颅)24例,术后监测血压、给吸氧、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及维持内环境等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对穿刺引流的患者行溶血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3ml+尿激酶2万~3万U)注入血肿腔,夹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1~2次/日。血肿大部分清除后(不足10ml),拔引流管,行腰椎穿刺排放血性脑脊液,1~2天1次,30~50ml/次,至脑脊液较清亮。对昏迷程度较深,呼吸道有痰或有误吸的患者行气管切开,呼吸弱、氧饱和度在90%以下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检测D=聚体,根据结果给低分子肝素,防治血栓形成。肢体瘫痪早期功能锻炼(被动活动),结合电针,脑超,促进功能恢复,对3~4周后仍未苏醒,但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行高压氧治疗。
  结 果
  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62例,中残112例,重残24例,死亡36例(12.6%)。死因:脑功能衰竭18例,再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肺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低钠综合征1例,放弃治疗2例。
  讨 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病,尤其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致残率、病死率高,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减低残废率成为治疗的关键。我院在该病的治疗中采用开颅手术,微创穿刺,立体定向及药物等综合措施救治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会如下:①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按出血量,对10~20ml的丘脑及功能区出血采用立体定向术清除血肿;对幕上出血21~40ml,采用微创穿刺术;对幕上出血41~60ml的则以病情、年龄及发病时间而变,发病超过24小时,年龄偏大(>70岁)或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行微创穿刺术,发病时间短,病情重,穿刺引流不理想,且易引起再出血,应行开颅手术;对61ml以上的幕上出血,主张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小脑出血10ml以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伴有双侧瞳孔散大的患者,同时行减压术。一侧瞳孔散大,年龄70岁以上,清除血肿后脑组织明显塌陷,脑搏动良好者可还原骨瓣,否则去骨瓣减压,对出血破入脑室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②手术时间:对出血量大,需开颅手术的应尽早手术,徘徊、观望有形成脑疝使病情加重的可能;决定穿刺的,应在血压稳定后进行。本组有2例,在血压未稳定的情况下过早穿刺,术后2次出血。③早期气管切开:术后昏迷的患者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导致预后不良或死亡。本组有5例死于肺部感染,为并发症死亡的首位。气管切开不仅能解除呼吸道梗阻,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而且可以减少呼吸道死腔,从而减少肺部并发症。因此对于昏迷程度深、痰多、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④早期营养支持、功能锻炼:术后昏迷的患者,常给脱水治疗,且时有发热、自身消耗较大、营养摄入不足等容易导致衰竭,不但影响恢复且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对此应在术后3天,行胃管鼻饲,同时静脉支持,并行肢体被动活动,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⑤高压氧治疗:昏迷或伴有脑疝的患者,一般都存在脑缺氧,影响预后、除在手术前后保障血压正常,氧饱和度在95%以上,对术后3~4周昏迷未醒且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行高压氧治疗,以保证有氧代谢,改善预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28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