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的茎突截断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寿皊 范巧真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茎突截断术治疗茎突过长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茎突过长患者经过改良后的茎突截断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 疗效满意,无一例坏死。结果 改良后的茎突截断术手术安全,术后不适症状少。
【关键词】茎突过长症;临床疗效;改良后的茎突截断术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24-01
茎突过长症又称茎突综合征[1] ,是由于茎突过长( > 3 cm) ,导致其与邻近血管、神经、肌肉等相抵触所引起的咽痛、咽异物感、吞咽不适、咽梗阻感、颈肩背部酸胀、耳痛等症状,对症状明显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为经口内法行茎突截短术,传统手术需常规切除扁桃体。为了保护正常扁桃体的形态和功能,我科自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尝试再缝合法保留扁桃体的口内径路茎突截短术治疗茎突过长症15例(22侧),获得成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5例(22侧),其中男9例(12侧),女6例(10侧);年龄21~49岁;病程6个月~5余年。咽痛10例,一侧咽、颈、耳部不适伴异物感3例;有颈内动脉压迫症状,如头痛和眼区痛1例;一侧咽部麻木伴面部疼痛、耳
鸣、失眠1例。扁桃体窝触诊有骨刺及硬条索样物12例(16侧),腭舌弓中下触及骨刺状物3例(6侧)。茎突侧位片示:茎突长3.5~6.1 cm,平均4.7 cm。经检查,扁桃体无急、慢性炎症,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1.2手术方法。
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同常规扁桃体切除术,均在局部麻醉下手术,茎突尖周围加局部浸润麻醉。①分离扁桃体。切口距腭舌弓边缘0.6~1.0 cm,较常规扁桃体手术稍宽,便于缝合。分离显露扁桃体上极,不用扁桃体抓钳
而使用组织钳抓住,继续钝性剥离至下极,推至后内下方,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不予圈断,密切止血。扁桃体剥离范围以能清晰显示茎突尖端即可。②截短茎突。用手指触摸扁桃体窝确定茎突末端位置,多在扁桃体窝中后上部,于该处纵
形切开咽上缩肌,分离所覆筋膜和肌肉等软组织,达茎突末端,切断茎突舌骨韧带,用小号筛窦刮匙从末端套入,并向根部推压,尽可能多的暴露茎突。然后用血管钳挟住茎突末端,再以咬骨钳尽量将其已暴露的部分截断取出。③缝合扁
桃体。用0.5%碘伏消毒扁桃体窝及腭舌弓和腭咽弓,将扁桃体复位,用1号丝线缝合于腭舌弓、腭咽弓上,约3~4针。茎突被截短1.5~3.5 cm,平均达2.6 cm。
1.3术后观察与处理。
术后每天用棉球挤压扁桃体1~2次,促使扁桃体窝内淤血排出,连续2天。其余与扁桃体切除术后相同。用细丝线缝合者,术后5~7天拆线,也可任其自行脱落。
2 结 果
术后一月复查,均术后随访1 ~6年,平均4年。按自觉症状其疗效判定标准为: ①治愈:自觉异常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自觉异常症状明显好转。③无效:自觉异常症状不改善或加重。再缝合的扁桃体全部成活,无一例(侧)坏死。无一例发生切口及咽旁间隙感染。无咽干、继发性出血和放射性耳痛等并发症也较传统手术少。
3 讨 论
腭扁桃体是咽淋巴环内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有诸多重要生理功能[2]。另外,扁桃体上窝内有Weber腺,是一组管状黏液腺,由20~25个黏液腺样结构组成,其分泌物被认为有助于扁桃体窝内食物残渣的消化。目前认为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咽干症状可能与切除了该腺体有关[2]。传统术式不管有无扁桃体切除适应证,一概先行切除,似欠妥当。腭扁桃体有丰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5个分支。本组病例将扁桃体先分离翻转再缝合,即再缝合法,全部成
活。术中注意尽可能保留扁桃体下极和三角襞。本术式与王浩等[3]方法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剥离并缝合扁桃体。本术式术野更宽畅清晰,易找到并截短茎突,止血方便;后者术野较受限,出血等手术风险可能加大。本术式不仅对于从腭舌弓、
扁桃体窝能触及茎突尖者最为适宜,也适用于茎突尖偏后、偏内的情况。但对茎突较短、角度偏外者,则需口外径路手术。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本术式治疗茎突过长症,保留了扁桃体的形态和功能。另外,保留扁桃体可以防止流质食物进
入咽旁间隙,减少感染机会;还可减少伤口继发性出血、创面瘢痕形成过多以及放射性耳痛等并发症。因此,只要无扁桃体切除适应证,特别是仅剩单侧扁桃体者,在茎突截短术中予以保留不仅可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祥
[1]任正心, 张应霖, 刘国辅. 茎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91, 14 (3) : 216 - 219.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2-296.
[3]王浩,汪和平,张德贵,等.保留扁桃体口内途径茎突截短术.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