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年初公布的2007年度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中,特色专业是指一所高校中最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专业或为某一特殊行业输送专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专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侦察学、中国民航大学的交通运输,或者是某校某专业的办学水平在国际或国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法学,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新闻学。在此我们仅就前一种类型的特色专业教师培养进行探讨。
  在当今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特色专业(特别是前一种类型)对于一所大学,特别是行业院校来说,可以说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生命之源,可以说特色专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行业院校的发展和存亡。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中国民航总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经过57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学校有一些专门为民航培养飞行、乘务、机务维修、空中交通管理等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传统民航特色专业,如飞行技术、乘务、发动机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等。
  传统的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因,在历史上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和行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这些专业和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的积淀,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经验,凝炼了成熟的专业(或行业)文化,同时对行业的成长历史和发展趋势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但随着一批行业内知名的资深老教师退休,以及学校为了保持自身发展活力,大量引进普通院校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如何顺利完成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新老交替,长期保持行业院校在特色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在当今人才和知识的激烈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并且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就成为了行业院校的发展首务。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按照国际民航业统计资料显示,民航的发展速度应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两倍,2006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2000美元,民航运输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航大国。随着建设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空客320总装线和民航科技产业园落户天津、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飞机ARJ21总装下线和我国大飞机项目的正式启动,我国民航业又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时期,开始了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征程。
  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保障是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例如我校的飞行、乘务、机务和空管等这些民航特色专业,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中,随着民航机队数量以几何级数快速增加,民航运输量在交通运输总量中占的比重将逐年增加,民航每年需要补充大量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能否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急需的数量充足、质量高的毕业生,也给行业院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行业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对于培养一名成熟的特色专业教师来说,至少需要通过几年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搭建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平台,还要通过到生产单位多次的长期实践,才能真实了解行业的内涵和企业的文化,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业内人士,更重要的是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行业的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随时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
  现在对于特色专业教学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从普通院校相关专业引进的这些青年教师,由于没有系统接受民航的专业培养和职业熏陶,往往出现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行业的生产实际脱节,由于没有形成行业要求的专业理论系统,只能讲授某一门课程,同时由于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就造成了专业教学趋于表面化、理论化、孤立化,使学生不知道学到的理论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课程搭建成适应行业需求的知识体系,更不知道如何灵活地、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只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的逐步积累,才能慢慢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就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反过来,学生在生产单位的表现和发展,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个学院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空管学院在2003年就因为师资短缺以及配备不合理,有的课程只有一名教师, 造成因为该老师进修或病休而无人上课的尴尬局面,为此学院按照“每门课程必须安排两名以上教师(也就是现在的课程组);每名教师必须承担两门以上课程”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针对每位教师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具体方案,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及学院教学、科研、培训工作的整体需求,重新整合了师资队伍。为了彻底解决师资短缺这个长期制约学院发展的历史问题,同时考虑到为了引入该专业的发展活力和空管专业教师直接引进困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引进普通院校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通过全脱产一年编入学生班中系统学习空管专业的课程,然后派到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为了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为每位新教师安排了固定指导教师,走出了一条以老带新自我培养师资的道路。
  所以说要搞好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首先准确地凝练出这个专业的特色到底特在什么地方,这个专业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专业基础平台,同时为了这个专业未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专业和行业的发展规划,结合现有师资队伍的结构,做好一个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一个合理的、有序的引进、培养的一揽子计划,在教师达到行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再进行个性化培养,使每位教师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还要反复到不同生产单位的不同生产岗位上进行认知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实践,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多个轮回,才能使每位专业教师真正溶入这个专业,再经过十年以上的长期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本行业某一领域的专才甚至技术权威。
  另外特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保持鲜明的行业特色,同时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特色专业建设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也给我们的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专业教师的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教育部对本科生培养的一般要求,还要兼顾行业对从业者的技术规范要求和行业标准,依此合理制定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作为培养方案具体实施者的特色专业教师,就更需要不仅系统熟悉本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行业要求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管理条例,所以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特色专业教师,必须先要做一名本行业合格的准入者,即获得行业颁发的相应技术执照。所以为了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深厚、专业业务过硬,并得到行业普遍认可的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应该对特色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实行双岗制的特殊管理制度,教师既要参加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职称评审,又要取得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执照,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特色专业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满足行业要求、得到业界认同的合格毕业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00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