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4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74―03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的作用。方法选择1 OO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入院即给予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和ADL能力训练,并辅以心理护理;对照组2周后给予康复护理。应用徒手肌力评定标准和Barthel指数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3周后上下肢肌力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患侧上下肢肌力和ADL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肢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良肢位;功能锻炼;康复护理
脑卒中主要病理过程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发病凶险,致残率高,恢复较慢,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ADL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1~2 d入院,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52~85岁,平均69岁。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死35例,右侧偏瘫23例,左侧偏瘫29例。对照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50~86岁,平均67岁。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33例,右侧偏瘫21例,左侧偏瘫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入院后即给予良肢位的摆放,脑梗死入院后、脑出血病情无特殊变化且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即对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和ADL能力训练。对照组住院2周后给予康复护理。
1.2.1 良肢位的摆放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持关节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①平卧位:将患者患肢维持于功能位,头放于枕头上,肩外展50°、内旋15°、前屈40°,肩关节抬高向前用一个枕头放在肩下预防后缩,上肢放于枕头上,成外旋位,肘伸直,腕伸展旋后,拇指外展,臀部下面放一枕头,预防骨盆后缩或下肢外旋,膝关节下放一小枕使膝关节略屈曲,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中立位,背曲90°。②健侧卧位:患者头放于枕头上,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惠侧上肢放在枕头上,抬高至100°左右,肘、腕关节及手指伸直手掌向下,健侧上肢在最舒适的位置,下肢平放在床上,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轻度弯曲,惠侧下肢屈曲放于枕头上。③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处于下方,用枕头支撑后背来加强躯干的平衡,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患侧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腿侧前屈曲放于枕头上。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患侧卧位不超过1 h。
1.2.2 被动运动功能锻炼
采用手法治疗按摩瘫痪肢体,由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按摩移动,手法需轻而柔和,逐渐增强到一定强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强度,每日1次,每次20~30 min。以利于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的发生。按摩后协助患者做被动锻炼,指导患者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肢体充分放松,根据病情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活动时应固定肢体的近端,托住远端,避免替代运动。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多关节。活动幅度从小至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多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等与挛缩相反的活动。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3次。同时运用电兴奋和针灸治疗促进肌力恢复。
1.2.3 主动运动功能锻炼
肌力恢复即可进行主动运动。鼓励、协助患者练习抬头、挺胸、挺腰、挺腹、抬臂、抬腿练习,能熟练完成后,再进一步练习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头与躯干保持一致,双下肢屈髋、屈膝,双足支撑于床面,抬起臀部,双桥运动完成后,患者将健足抬起,训练用患足完成上述动作(单桥运动)。向患者解释、示范动作全过程,鼓励患者尽全力去做,主要通过患者主动用力完成锻炼,必要时给予助力。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3次。随着肌力的进一步恢复,帮助患者进行转移训练。①床上转移: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移向健侧,再移动臀部,最后依靠健侧上肢将上身转移到健侧。②卧一坐转移:先向健侧偏身,用健手支撑使上身抬起,再调回中坐位。有困难者可在床尾系一根绳梯,患者抓住绳梯坐起。③坐一站转移: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双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收缩,完成站立动作。患者扶床栏或椅背站立15min无疲劳感时,可以进行步态练习。练习时患者先用健腿迈步,然后训练用患腿迈步,护士用自己的腿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帮助患者在平地、楼梯练习,也可让患者使用手杖等辅助工具进行练习。在进行患肢康复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进行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避免功能退化,并可促进惠侧肢体康复,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1.2.4 ADL能力康复训练
锻炼患者手的精细活动和双手的协调应用,让患者练习对掌、对指、转球、抓握、捻动、扣纽扣、用匙筷、翻报纸等动作。采用适应和代偿方法训练和鼓励患者练习洗手、洗脸、穿衣、握笔、写字、洗澡、如厕、洗衣等ADL训练,循序渐进,先从简单动作做起,逐步训练精细动作,提高ADL能力。
1.2.5 心理护理
脑卒中多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活动,患者心理上没有准备,一时难以承受,心理反应一般要经过五个时期(1)休克期(2)认知期(3)否认期(4)承受期(5)适应期。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失望、急躁、易怒、固执等情绪反应,有的与病前性格反差很大。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稳定患者的情绪,在康复训练中要耐心,态度谦逊温和,运用恰当的语言沟通技巧,了解心理需求,帮助患者g服负性情绪和心理障碍。可找恢复较好的同病病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导患者,使患者乐意接受。同时做好家属、亲友的心理疏导,取得家属、亲友的配合,使患者树立力所
能及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配合锻炼。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3周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检查和Barthel指数进行上下肢肌力和ADL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总分为100分,>60分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60~40分者生活需要帮助,39~20分者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者生活完全需要帮助。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见表1、表2。由表1可见,①治疗组患者上肢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x2=22.05,P<0.01)。②治疗组患者下肢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2 3,P<0.05)。说明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对上下肢肌力恢复均有效。
由表2可见,治疗组ADL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x2=13.11,P<0.01),说明早期ADL能力训练有效。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本质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系统失去其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皮层以下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异常。偏瘫患者关节无自主活动,瘫痪肢体若无活动超过2周以上,就可能发生关节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形态。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联系的建立,对健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有重要意义。故康复护理介入越早越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并能有效防止和减轻继发运动障碍的发生,使患者最大程度地保持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程度。
康复中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可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变形,有效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足内翻、足下垂等异常模式的产生。缩短患侧卧位时间,可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肢体运动功能锻炼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肌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并有利于瘫痪肌体的恢复,增强上下肢肌力,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ADL能力训练利于锻炼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帮助患者用健手代替患手完成日常生活,逐渐锻炼患手或以健手协助完成动作,从而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自理。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情绪,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刺激,使患者随时感到被关心、支持和鼓励,有利于神经抑制的解除,调动患者良好的情绪,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接受康复锻炼。治疗组从入院即开始进行良肢位的摆放,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和ADL能力训练,住院3周后治疗组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可增加对关节和肌肉的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充分发挥残存功能,使其由小到大发挥最大潜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惠肢功能的恢复和ADL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0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