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弋红 舒艳芳 方美华 游燕芬
[摘 要] 作者通过40例伤寒患者以中西医结合及预防性护理进行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 伤寒;中西医;观察;护理
传统性护理是按医嘱处理,病人被动,盲目接受治疗,缺乏医学知识,作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取中西医结合及预防性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进行各阶段性护理,并及时效果评价。
1 临床资料
1.1我科自2006年至2010年底由门诊入院,男,22例,女,18例,年龄:12―68岁,40例除临床表现外,全部经细菌学和血清学证实确诊,38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1 2临床表现
1.2.1发热 稽留热7例(17.5%)、不规则热11例(27.5%)、驰张热19例(47.5%)、3例无发热(7.5%)。
1.2.2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肠鸣,便糖11例、相对缓脉9例、表情淡漠8例、玫瑰疹2例、肝脾肿3例、频繁解暗红或鲜红血便4例、因出血量多出现休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观察分析病人的思想情绪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病人的一切思想顾虑,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来战胜疾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能起到药物所不能起的作用。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怒伤肝”、“思伤脾”等。具体从生活的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介绍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介绍周围环境使病人不感到陌生而孤独,深入了解病人的情绪活动,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做好心理护理。
护士要经常与病人交流,细心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如不遵医嘱型的病人,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时,认为病好了,就不加节制地什么东西都吃,因此时肠壁较薄弱,病变溃疡未痊愈,很容易导致肠出血,肠穿孔的发生,护士要及时指导病人对家属及病人自带的食品进行认真检查,判定是否符合病情需要后再准许食用。
2.2饮食护理、中医饮食调护
合理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目的。根据病人的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如寒证给予温性食物,忌生冷、寒冻之品;热证宜给凉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虚证宜进补寒食物;阳虚宜温补,如羊肉、鸡、鸽、桂圆、板栗、胡萝卜等;阴虚证宜清补:如鸭、鹅、兔、蟹、鸡蛋、白木耳、豆腐、菠菜、蜂蜜等;虚证忌活血、利尿等攻削之品;实证宜进清淡食物,忌滋腻之品。食物若搭配得当可相互加强作用,起到良好的预防疾病。因而,科学的应用饮食调护特别体现在中医的因人、因地、因时的具体应用,及时给予家属或患者必要的指导。
按病情不同情况,病程不同时期,辩证施护适时调整饮食,病人从住院后,护理人员即向病人宣传饮食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2.2.1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伤寒的典型的临床过程分为四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病人食欲减退,体质消耗大,以高热量,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中医膳食配方:用鸭煮汤,加黄芩10g,黄连6g。既能补能量,又能清热燥湿。
2.2.2极期:应给少渣饮食,少量多餐,如有腹胀,腹泻时,宜少糖少脂肪,不吃牛奶等胀气食物。中医膳食配方:实热型:萝卜加槟榔10g,枳实10g,厚朴10g,葛根10g,能宽肠理气止泻;虚寒型:用鸽子炖汤,内加木香6g,砂仁6g,陈皮10g,佛手片10g。
2.2.3缓解期:病情好转,患者食欲常亢进,由于肠壁病变未完全愈合,肠壁较薄弱,此时饮食不当很容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必须及时指导病人的饮食,禁生、硬刺激性及多纤维的食物,要逐渐增量。中医膳食配方:虚寒型:用茯苓15g,米仁30g,淮山15g,煮稀饭或熬成粥,少量多餐。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原因更多是感受湿热病邪所致。初期湿热郁结于卫气,阻滞脾胃,日久则湿热稽留于里,阳明胃热壅盛,化火化燥并熏蒸少阳胆腑,病人可出现持续高热,面色红烦躁、口渴、口苦、耳鸣、耳聋、腹胀胁满、舌红苔黄等。若胃肠热盛导致腑实燥结病人可出现腹痛剧烈,胀满拒按。若热邪炽盛入营血。肝肾阴伤,心神受挠,络伤血溢,病人出现神昏肢厥舌绛苔少,斑疹,衄血,便血甚至阴竭阳越,而危及生命。根据上述原理医生临床辩证施治针对湿热郁结证给予以芳香化浊清热利湿法投三仁汤加减治疗的病人,在护理上我们则要病人忌辛热,油腻,糖,酒等食物。令他们煮苡米粥少量频服。湿热化火证给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的病人。在护理上我们则要求病人忌产热食品要他们服西瓜汁、藕汁、藕粉糊等。气阴两虚给予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的病人我们在护理上则要求病人适当服葛粉糊、百合粉糊等。
中西结合护理要点:护理上除按医嘱处理外,应着重下列几个方面的护理
(1)按消化道传染病常规护理:重点是床边隔离,排泄物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其目的是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的产生。如药物无效,则体温持续升高;如发生心肌炎、周围循环衰竭、肠出血,则血压、脉搏均有变化;如肠穿孔,除腹痛外,体温亦升高;还应严密观察医生用药过程,尤其是使用激素及退热药后病人可大汗淋漓,体温不升,发生虚脱。故伤寒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有极为重要意义。
(3)注意腹部症状的观察。伤寒患者多有腹胀,腹泻,肠鸣音改变,这些肠道症状如发现不及时,得不到有效处理,易诱发肠出血,肠穿孔,发现病人腹痛,并伴有脉搏加快时,则因想到肠出血,肠穿孔的可能,立即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注意粪便的次数及性状,及时报告主管当班医生,送大便做潜血实验,力争早发现,早处理。
(4)出血时护理。一般小量或中等量肠道出血,只要治疗和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都能得到控制,一旦有肠出血,应嘱患者禁食,并给予止血剂应用,嘱绝对卧床休息,从精神上安慰和鼓励,密切观察血压,脉率,出血量,出血停止后,给予全流、半流饮食。中医膳食:藕汁,藕粉糊等。
3 治疗
3.1氯霉素是治疗肠伤寒的首选药,但不良反应会抑制骨髓等,故我科采用抗生素左氧氟100ml,bid;头孢曲松钠2g0.9%NS100ml,bid静滴。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综合处理,也取到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伤寒柴胡汤(柴胡15g、黄芩15g、石膏25g、知母10g、人参8g、茵陈20g、制半夏10g、藿香10g、薏仁米15g、滑石14g、甘草6g)随症加减化裁,每天1剂,1剂分为3-4次口服,5剂为一个疗程,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象、舌象、饮食、出入量、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大便情况、肥达反应、血清抗体及细菌培养进行观察。
3.2采取用乌梅流净膏治疗:服我们制好的本膏20ml每日4次,另用黄连煎剂50ml每天4次,送至床边。既缩短了疗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结果证实,中西药联用,加用伤寒、柴胡汤对肠伤寒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肠伤寒属于祖国医学温病中湿热病的“湿温”范畴,病型分为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之类,治则为祛湿、泄热、清热化湿或宣化湿热等伤寒柴胡汤具有3种共同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与柴胡汤有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加产生抗体的作用。
4 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进行该疾病的知识教育,如发病情况及规律,药物治疗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病情观察和饮食调配,共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以共同缩短康复的时间,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使伤寒肠出血、肠穿孔的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5 效果观察
观察组与对照组用统计学软件处理,组内结果比较,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1:
6 讨论
通过肠伤寒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观察,明显优于传统型护理的对照组。体现中医的博大精深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及家属也有本病的防范意识及知识的教育。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也感动了病人,增加了社会效益。降低了病死率,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费用开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5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