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流行音乐教育需要确立学科目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元

  2006年10月12日至15日,召开了由南京艺术学院承办的“2006首届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论坛”会议。此次论坛由中央、上海、天津、沈阳、西安、四川、武汉、星海以及北京现代研修学院等全国十家音乐院系共同主办。为期三天的会议,居其宏、梁茂春、伍国栋、曾遂今等众多专家学者对于我国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等诸多问题,作了许多精彩的阐述。会议期间,结合各院校流行音乐演唱、演奏精英人才举办的大型广场演出活动,展示了各院校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和教学成果。同时,还举办了各个院校流行音乐教学交流讲评与原创校园歌曲比赛活动,旨在搭建音乐艺术院校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推动我国流行音乐教育发展。作为一次高校教育会议,它不仅得到了教育同行的广泛支持,更得到了文化部门领导,产业界、音乐圈和乐评等各界精英人士的支持和热情参与。说明在我国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流行音乐的认识观念也逐渐在得到改变,社会开始以包容的态度,客观、理性的心态对待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
  本届论坛议题很多,来自全国各界的20位学者、教授和嘉宾的三场主题演讲就十分精彩。这三场主题演讲涵括了流行音乐教育教学、表演创作、理论研究和产业传播等几乎所有重要的领域,论题广泛,视角独到。中央音乐学院的梁茂春教授敏锐地对网络音乐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表现出其宽厚的学术视野和对新事物的积极姿态;《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乐评人金兆钧以“数字音乐时代”为题,阐释了数字技术给整个流行音乐产业和文化带来的革命性转变,对未来音乐圈和产业界的发展策略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上海音乐学院的陶辛教授对流行音乐的“商业”形态和“民间”形态进行了剖析,试图为学术界由来已久的相关争论找到一条新的思路;武汉音乐学院的朱爱国教授从传统和声学角度出发,对流行音乐独特的和声现象和规律进行了梳理归纳;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徐元勇博士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流行音乐演唱理论体系;李汉颖、黄荟等嘉宾代表则以唱片业内人士的思路阐述了对流行音乐教育的关注和思考,等等。
  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始终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作为南艺流行音乐学院代表,我在论坛开场演讲了《论我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围绕高校流行音乐教育,以及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这一核心议题阐述了发展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思维。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有着广阔天地和绚丽前景的门类。它包含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材建设、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等方面。构建科学、规范、独立的流行音乐教育体系对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坛期间,很多专家学者和院校领导都对尽快将流行音乐教育纳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建立流行音乐教育体系,完善和发展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许多专家的演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流行音乐的理性思考,体现了客观对待流行音乐问题的态度。专家们普遍认为,流行音乐在音乐语言、创作表演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及消费和审美接受问题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特殊性,有别于传统音乐。这些“特殊性”需要被我们不断地作全面的摒除偏私的审视,而不是局部的、简单的、概念化的评价。那么,相应的,流行音乐的教育也应该是特殊的,这是一个多范畴的综合问题,需要全局统筹,更新理念。所以,流行音乐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要尊重教育的逻辑、教育的体系标准来寻求和开展学科建设,又要使教育符合流行音乐实践的俗约概念,尊重流行音乐的文化旨趣和发展规律。然而,我们当前的流行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仍以西方古典音乐教育体系为逻辑基础;很多专业和课程的名称、概念以及教学内容都存在模糊性,这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教学定位的准确性。李汉颖、陈复明等业内人士在发言中强调,流行音乐越来越需要“专业”人才。这里所谓“专业人才”是针对缺乏系统科学训练的“自习成才”的人才而言的。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算作流行音乐的“专业人才”呢?我们显然缺乏了解。这是摆在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刘小山博士认为学院出身的人才并不是最终端的流行音乐人才,但他们是流行音乐人才的引导力量。流行音乐教育应该是具有独立性的学科体系,它应该与传统的古典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比肩而立,而不是作为某学科的附属或附庸。
  除了以客观的态度认识流行音乐及其教育理念问题,我们要确立流行音乐教育的独立性,最实际的任务就是建立流行音乐教育的独立学科体系。作为一门学科,流行音乐教育的学科理念应该是:遵循时代需要培养音乐人才。“时代”是流行音乐的关键词,流行音乐的从业者们必须对时代保持高度的敏锐才能生存下去。流行音乐教育对时代性的强调会给传统艺术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流行音乐各专业的开设要有所划分与规范,但相互之间却不宜强调界限。为了让学科互动,应该容许学科交叉突破限制。强化“课程”概念,淡化“专业”概念,专业对课程的选择性与分离度;课程对教材的选择性和这种领域间的相互作用和刺激,不仅可以激发提升专业、专业方向与课程、教材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与人才的多样化,这种跨学科、交叉学科也是当代高校学术领域的一种趋势。另外,流行音乐理论研究方向诸专业尚未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展开,落后于表演和创作,成为了瓶颈和弱项。作为建立流行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它是学科建设的紧要任务。
  基于对流行音乐学科建设,与会院校最后达成共识:
  一、呼吁国家教育部门将“流行音乐”纳入正式的学科目录,与传统音乐学科“音乐学”、“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表演”并列。国家教育部2005年度已将《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文化部组织了专家考察团,对美国的流行音乐以及相关产业进行了专项考察。近年来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培养出的大批流行音乐创作、表演方面的专业人才,在音乐舞台上已是大放异彩,提高和促进了行业的专业素质和艺术水准。目前,全国每年报考流行音乐各专业的人次高达十几万,毕业就业率也超过了传统的音乐教育,而且发展的前景和势头还在不断升温。尽快将流行音乐教育纳入教育部学科目录中,有利于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是对现有音乐教育体制的补充。
  二、建立统一的流行音乐本科教育核心课程。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将学科建设的中心从重专业建设转移到重课程建设,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核心课程的确立与完善成为学科发展的支柱。核心课程的认证与开设,直接左右并影响教学的方向与质量。因此集中全国各相关院校的力量,调研与论证,建立统一的本科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对流行音乐学科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三、最后是统一编写流行音乐学科的核心课程教材。核心课程教材是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流行音乐学科体系中最具体、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任务是编写一套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它有利于学科建立统一标准。
  此次会议成立了“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研究会(筹)”。
  
  王建元 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3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