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高专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综合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西安海棠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也是陕西省重点专业。如何进行专业综合改革,笔者通过反复思考,与专家多次论证,准备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方评价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高美容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 医学美容 专业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24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形象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颜值的重要性,美容化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需,这也使得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逐年提高。如何培养高端高技能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因此,加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设目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往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探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营销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来。[1]
  (二)优化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两门以上优质核心课程,申报一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开发1~2本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一本实训教材,完成一套以上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成一个教学资源库的制作,完成中医美容在线课程开发。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够满足美容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定位,积极探索能充分适应当前美容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能充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比较完善的,特别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兼教师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继续引进本专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提升本专业教师的学历及教学科研水平,合理调整师资结构,选聘优秀的企业高级美容人才兼任本专业有关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从而努力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梯队整齐、高效优质的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一个强调操作技能的专业,实践性强是其特点。要加大实操课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手法练习。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建设数个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
  (五)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检查和质量监控的制度化,确保专业教学质量。[2]在教学内容上,基于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遵循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美容行业各岗位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以及美容手法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按照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进行教学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拓更大的教学空间提供了可能。结合学生对网络资源比较感兴趣,且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的特点,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分享专业资料,进行师生互动。不仅如此,还要为用人单位了解本专业学生培养信息,帮助在校学生积极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以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七)第三方评价
  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从每届毕业生中分别选取在大中小美容机构中不同岗位工作的学生代表,了解当前美容机构各工作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2.从国内选取10家高水平、大规模、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美容机构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当前先进的美容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他们对于美容人才的要求。
  3.到韩国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高校进行走访。借鉴国外院校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能反映最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同时又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4.培养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及医学美容操作技能,培养社会导向性质的美容专家、美容院院长,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就业、创业的典范。
  5.开设企业定制班。企业定制班以其突出的优势不仅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美容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期将进行企业模拟训练,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课堂上,通过情景演练,使学生尽快熟悉掌握公司的工作流程和各类工作技巧。
  6.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操手法。建立能反映学生学习、实践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真实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3]实行企业打分评分指导学生制度。
  (二)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
  1.完成《中医美容治疗技术》《中医美容护理技术》两门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将其打造成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业评价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力争将《中医美容诊断技术》《中医美容非药物疗法》建设成网络课程。力争将《中医美容护理技术》打造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将《中医美容治疗技术》《中医美容诊断技术》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编写《美容方剂学》教材及《医疗美容案例集》。   2.理论和实践培养相结合,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导,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环节占总教学时数的70%以上。继续探索能充分适应当前美容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课程体系。
  3.专业教学积极探索课程结构改革,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以及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内容。
  4.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按照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分为不同模块。每个模块按照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让学生既掌握美容行业某一特定岗位需要的专项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多种职业需要的通用技能。
  (三)师资队伍
  1.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3年内引进2―3名中医美容相关专业的博士,积极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和环境,鼓励他们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2.支持现在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完成学业,争取他们早日学成归来,继续投身医疗美容教学工作。
  3.积极引入相关院校和企业有经验的中医美容专家作为学生的实践课程导师,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4.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美容企业去进修学习,同时选聘美容企业一线的行业精英来学校担任一部分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院与美容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
  (四)实验实训建设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店”“店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企业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管理改革
  每周收取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表;每月召开部分学生对教学意见的座谈会;定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及时了解教师教课和学生听课的情况。将“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在所有专业必需的课程中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六)虚拟学习社区建设
  通过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使其成为分享专业资料,进行师生、行业互动交流的平台。为用人单位了解本专业学生培养信息,在校学生积极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以及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创造条件。
  (七)实施第三方评价
  1.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系统。积极引入行业协会、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共同对学生的实训成绩和技能掌握水平进行评价,在毕业后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工作,汇总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学生及家长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4]建立学生及家长的人才培养评价系统,包括入学前的职业诉求咨询,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考核与信息反馈机制,毕业后的就业跟踪调查,构建三维的多角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反馈学生和家长对教学质量的意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总之,高职高专医学美容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美容行业的不断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医学美容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编写、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医学美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张庆霞.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实践与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03):15-18.
  [2]侯文.高职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2):87-89.
  [3]张敏,袁志辉,余响华,等.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24):156-158.
  [4]何敬宇,岳红坤,刘斯婕,等.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02):73-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160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