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各种感悟,张扬学生个性。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与训练。“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对现在阅读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它把阅读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下面就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方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个性化阅读必须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读出“空白”,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充分的预习感受,要让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就无从下手。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着许多的“空白”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想象,甚至可以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这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提供发展平台。
二、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语言形式。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想从阅读中获得知识的体验,经验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就必须凭借手中的文本。因此,个性化的阅读一定要以文本为主,以文本言语形式为主,切忌脱离文本,游离到文本之外。
在阅读教学中不要脱离文本,要指导学生凭借文本,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从而既求同,即求得和文本意义最接近的理解;也求异,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拥有知识的不同,经验的不同,以及各自心理不同来阅读感悟,从而使“个性化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如前几年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教学设计分为三大板块。首先我要求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然后速读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板书:
被捕前:焚烧书籍和文件,不轻易离开北京。
被捕时:不慌不忙
被审时:沉着镇定
这一环节设置主要是求同,求得学生和文本意义最接近的理解。接着是第二大环节,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探究文本的兴趣。通过学生一系列质疑,从中筛选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即:①被捕前,李大钊为什么不接受劝说离开北京?②被审时,李大钊面对亲人哭喊,神态为什么沉着、安定?这一环节设置既求同,也求异。最后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在李大钊画像旁写上一段自己最想写的话。学生纷纷拿起笔,各自凭着对文本理解、钻研深度和广度,写下了内容不同但精彩纷呈的话,充分地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个性化阅读必须留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
阅读教学都强调朗读的重要意义,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丢掉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但近几年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读”的另一个误区。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的方式也五花八门,齐读的、对读的、轮读的、分角色读的……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都参与进来。实际上学生要走进文本世界,获得主体各方面的体验,还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时间。因为阅读本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精神体验,只有让学生处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阅读时细嚼品味,就会有不同体验,这样学生个性化阅读才能又依次得到张扬。
四、个性化阅读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背、唱、演等多项活动。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确立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活动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个性化阅读是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扬。但阅读不同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堂阅读。因为前者无论从阅读材料、阅读方式、阅读的赏析都取决于阅读的主体,而后者必须依赖于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原因有二:第一,学生受个人心智水平、认知能力、已有经验的限制,对课本的理解和感悟还达不到教学目的,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第二,学生由于受自己经验和水平的局限,在阅读理解中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偏离。教师就必须根据文本和作者的“本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加以审视和调整。如我在执教《景阳冈》(人教版第10册20课)时,当班上大部分学生津津乐道武松机敏勇敢的性格时,班上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老虎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武松他为什么这么残忍啊?”显然这个学生对《景阳冈》理解是错误的,但环保宣传在这个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显带着时代痕迹。作为教师仅从个性化阅读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一定会肯定学生说得好,说得棒。但这样做,实际上对学生误读进行了纵容。因此,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纠正学生的误解。
五、个性化阅读要搭建审美交流的艺术平台,品味语言,读出个人的感受,让学生表达异彩纷呈。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它要求教师要有诗化的语言。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诗化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入情入景,让学生真正受到文本语言的感染和教育,让学生个性化在诗化的课堂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再一次净化和升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予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课文中读出自己,就是读出了课文的情感、思想、内容,读出了个人的生活体验、感受。如我在教《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首先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析诗意,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再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诗化的课堂。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一条烟波浩瀚的长江,诗人王安石伫立在长江边上,长江对面是令人心醉的春景。然后要求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我们还可以用哪个字来形容?因此给学生搭建审美艺术平台,学生入情入景,不一会就纷纷展开想象思维……
六、重视小组合作,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坚定信心。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地进行激励评价,教师赞赏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评价。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主动学习。
总之,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培养,教师如同养蜂人。在春天的原野上,放手让一群快活的小蜜蜂飞向百花丛中,这些可爱的蜜蜂们会通过自己敏锐的触觉、嗅觉和味觉,去体会百花万种风情,去聆听某一朵花蕊里的生命赞歌,去采撷各自不同却醇香甜美的蜂蜜。放飞他们的翅膀吧,让他们在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飞孩子的心灵吧,让他们的心灵闪烁智慧创造之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6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