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所谓“生活”我们的理解应该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关键词】走进生活 教育素材 随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34-01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特别强调了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一点,并将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强调品德的生活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和点点滴滴。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探寻真理。实现有效地品德教学与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走进社会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品德与生活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让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是对文本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走进社会生活呢?
一、品德与生活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使社会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就要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学的作用就是从不同方面促进人实现美好的生活。要依据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准确定位。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
传统的品德与生活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是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理念。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我们应以儿童开放的生活领域来充实教学内容,从儿童生活的家庭、校园、社会中开发资源。从而达到“通过生活学习生活”的目的,拓展孩子生活。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仅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在备课时注意到了细节是让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就,心理上获得良好的感受,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1.优化教学语言打造细节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花朵绽放在残雪消融的枝头,那就是温暖的春天;花朵绽放在春风荡漾的脸上,那就是醉人的微笑;花朵绽放在灵巧柔婉的舌间,那就是美丽的语言。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真诚如花,善良如花,就让我们的舌间上开满这些美丽的花朵,因为有了这些亮丽和芳香,我们的生活才会芬芳,心灵才会温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真情。
2.寻找教育资源探求细节
围绕“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课程目标,新编的教材注重以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始终,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就是关注了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铺垫。我们可以开发“图片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等等。关注孩子眼神中、语言中、行为中的细节,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细微事”,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关爱,这将成为师生间情感互融的催化剂,有了这一情感基础,师生之间“教给”与“学得”必定是相辅相成、互通互解的。
综上所述,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道德。我们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的生活。我们相信,道德教育只有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向社会开放,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生活能力,学习做有德性的人,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美好、有意义的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6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