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暴力的解决之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网络暴力中,“间接施暴者”由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助推作用、沉默性与盲从性等特点扩大了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情感感化、舆情引导、虚拟活动的方法,针对“间接施暴者”产生原因及特点进行教育,以达到解决网络暴力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暴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间接施暴者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205-02
  信息化时代,人们身处网络社会,每天接触海量信息,习惯性当“看客”,对自己认同的观点点赞与转发。正是这种“看客”行为使他们成为“间接施暴者”。本文以“间接施暴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网络暴力的解决问题:首先,分析网络暴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提出针对“间接施暴者”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其次,研究“间接施暴者”的特点及成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最后,根据“间接施暴者”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讨解决网络暴力的措施和途径。
  一、概念辨析
  (一)网络暴力与“间接施暴者”
  网络暴力的主体分为直接施暴者与间接施暴者,大多数学者所研究的网络暴力的主体是直接施暴者。路芳认为“网络暴力是网络行为主体以其隐蔽性、强制性、极端性和侵犯性的网络行为给行为受方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网络行为失范”。[1]本文所探究的网络暴力实施者主要是“间接施暴者”,即仅通过点赞转发,对大多数人的意见表示赞同,使其势力增强,在不自觉中间接地对事件当事人实施了网络暴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间接施暴者”受教育的可能性
  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有:①“网络工具论”,即将网络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2];②“网络社会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网络虚拟空间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建设与研究[3];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4]。
  本文探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网络暴力,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间接施暴者”施加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二、“间接施暴者”成因及特点
  (一)“间接施暴者”产生的原因
  (1)“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网络暴力中的“间接施暴者”,只是对网上观点点赞转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伤害。正如最近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案,一开始大家都在指责女司机,点赞转发辱骂女司机的评论,而当事实真相曝光后,大家又转而攻击女乘客。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网络暴力的施暴者,“间接施暴者”们才会采取冷漠态度对待网络暴力,从而助推网络暴力。
  (2)融入同侪团体与意见领袖的引导。间接施暴者点赞转发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寻求认同感。“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人们会尽量避免发表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左的观点,即使赞同也会保持沉默。大多数 “间接施暴者”便是如此,即使他们并不赞同某一观点,但为了融入同侪团体,他们也会跟随大多数人点赞转发。
  网络舆论中往往存在“意见领袖”,即其观点被大多数人所赞同。左右摇摆的“间接施暴者”便会跟随意见领袖点赞与转发,间接地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
  (3)理性表达的缺失。“间接施暴者”在网络中对于自己所赞同的观点点赞转发,而对于自己所不赞同的观点则保持沉默,不会进行理性反驳。“间接施暴者”也从不会对某一事件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跟随他人观点,扩大他人观点的影响,最终助推网络暴力。
  (二)“间接施暴者”的特点
  (1)盲从性。“间接施暴者”的冷漠态度与融入同侪团体与意见领袖的引导两点,表明“间接施暴者”具有盲从性的特点。“间接施暴者”点赞转发使网络暴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其跟从意见领袖与同侪团体的观点的行为,使网络暴力势力增强,对当事人伤害更甚。
  (2)沉默性。“间接施暴者”理性表达的缺失的原因表明“间接施暴者”的沉默性特点。“间接施暴者”往往在网络暴力中是沉默的旁观者,他们不懂得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一味地跟随别人的观点或沉默。由于其对自己点赞转发的行为缺少正确认识,导致其在对他人的观点的判断上出现偏差,沉默对待错误观点,任由其发展,造成网络暴力。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间接施暴者的教育路径
  (一)利用情感感化与信息认同的方法,改变“间接施暴者”的冷漠态度
  “间接施暴者”对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采取冷漠态度。而要想改变其态度,需要从情感入手,增强其认同感,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暴力离他们并不遥远,网络上的每个人都可能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通过真实案例中旁观者对受害者的伤害的直观呈现,如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由于人们的袖手旁观而酿成的惨案的视频,使“间接施暴者”感同身受,认识到自己的冷漠对受害人的伤害,通过对“旁观者就是施暴者”这一信息的认同,转变“间接施暴者”的冷漠态度。
  (二)运用网络舆情监控引导法,转变“间接施暴者”舆论方向
  (1)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发现或培养政治正确、道德观念正确的“意见领袖”,发挥其在网络中的正确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通过“意见领袖”这一桥梁实现对“间接施暴者”的教育,转变其舆论方向。如利用微博大V发布正面舆论,引导舆论往正确方向前进,使“间接施暴者”跟随网络大V的正确观点,降低其在网络暴力中的参与程度。
  (2)利用“间接施暴者”的特点保证舆论引导的方向性。因势利导,因时利导,设置议程进行讨论,抢占舆论的主导权[5],以此来保证舆论引导的方向性。“间接施暴者”具有盲从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某一事件发生时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发布事件真相,引导“间接施暴者”了解事情真相,同时其也应率先在网络上发布正确舆论,保证舆论的方向。
  (三)开展虚拟实践活动,促进“间接施暴者”理性表达
  利用如今使用较为广泛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讨论活动,促使“间接施暴者”理性表达。如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博发布网络讨论,使其学会在网络舆论中理性表达观点,改变其盲从性特点,在增强其主见性的同时,教育其理性思考与表达,遇到矛盾理智思考,理智分析。通过各种虚拟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间接施暴者”的平等互动,使其接受正确思想观念及理性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结语
  网络暴力问题愈加严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其解决之道。本文研究的主体是“间接施暴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解决以“间接施暴者”为主体的网络暴力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互动性特点能促进教育者与“间接施暴者”的平等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间接施暴者”进行教育,能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有不足之处,要彻底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必须依靠法律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多方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能改变其中一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现实思想教育相衔接,仅依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完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路芳.网络暴力定义探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
  [2]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崔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
  [5]程秀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维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7.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26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