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引导-反馈”体系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提出了基于“引导-反馈”体系对工业设计中的《产品基础设计》进行课程创新设计研究。将传统《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从课堂中抽离出来,结合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依托于网络课程的课程理论引导和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实践讲解的课程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结合实践,具备产品设计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产品基础设计;课堂实践反馈;网络课程理论引导
  《产品基础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从基本技能课程转向产品设计课程的一门过渡性课程,是学生在完成设计课程“基础施工”后进而打造的“建筑主体”,并为后续课程的“砌体施工”提供支撑,在工业设计系统课程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通过对设计文法的讲解,介绍了产品构型方法、产品细节过渡方式以及产品材质及色彩的挑选运用,重点让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能力,引導学生将之前学习掌握的产品设计基础技能合理运用,正确转化为实现产品设计的手段。
  一、《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研究背景
  工业设计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应用型学科,现有《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作为具有延续性的基础过渡课程,课程主体内容设计上也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课程流程设计上从设计构型方法等理论知识点的阐述结合实际产品案例入手,课程中后期挑取学生作业练习进行案例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从课程后学生的作业结果看,仍然出现诸多共性问题。
  1.构型方法运用生硬
  高校学生在学习了产品构型及细节过渡方法后,都努力在课程作业中运用表现。在基本型的设计上运用到了课中所提的几种剪切组合方法,在细节的过渡上也做各种尝试,但在套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学生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多的是生拉硬搬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忘记各个构型方法所适用的应用范围。
  2.设计缺乏产品感
  许多同学在课程作业及练习中运用了较为丰富的构型变化手段,设计款式虽然量多,但缺乏统一性,虽然在设计中努力扩散设计思维做出变化,但由于设计经验的匮乏以及对设计的把控力不足,设计的产品缺少产品感,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像是工艺品或者艺术品。
  综上所述,如何帮助高校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构型方法并自然运用、如何快速提升设计阅历以及认识到自我问题是课程设计中着重要做出的改变,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产品设计的雏形,踏出成为工业设计师最基础的第一步。
  二、基于“引导-反馈”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
  “引导-反馈”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碎片化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产品基础设计》理论性内容,在传统高校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练习作业的点评进行实践性反馈,以网络课堂理论引导-传统课堂实践反馈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产品构型方法结合运用到实践练习中,在课程后使学生能够达到自我引导-自我反馈的教学目标。
  从工业设计思考方式观设计内核,在工业设计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设计、人才培养中传授设计知识首要的是传授设计思维的方式。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能够理解运用产品构型方法,教师通过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解构,重构教学理论部分课程,借助网络教学实现课程呈现,公开供学生重复学习的设计流程来进行理论引导。首先将《产品设计基础》的三大知识点剪切构型、组合构型、细节过渡进行解构,分为单点式的碎片化课程。在对课程的重点进行详细拆分后,其次将剩余散点式的知识点,如:产品细节文法、产品色彩及材质的应用等与其结合排序,重构为一门完整的碎片化理论知识网课。之后按照重构的碎片化课程录制拍摄课程影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呈现,完善网络课程资料供课前学生学习。
  通过网络教学进行理论引导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网课的公开性及持续性,学生能够长时间地进行重复学习。不同与传统课堂的一次性教学,网络课程是长期存在的,学生在课后遇到问题或者复习阶段可以进行课程理论再学习,对课程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也会更深刻。
  2.碎片化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迅捷的理解。将《产品基础设计》庞大的知识系统进行点状式的拆分后,课程的难度相较之前有所下降,单独的知识点更方便学生理解,课程的精简化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易快速地下降。
  3.网络学习的自由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和传统课堂严肃、严谨的教学氛围不同,网络学习的环境更为轻松自由,并由学生主导选择。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下降、学习自主性提升,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繁琐的理论知识点。
  4.由于课程的拆分,理论知识部分移植到了网络教学部分,使得传统课堂的可利用时间增加,在课堂中的实践练习讲解部分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
  三、课堂实践反馈
  在实现课程理论部分的传输引导后,需要通过学生课程作业的检验即设计实践来反馈学生对前期引导课程的理解程度。实践反馈的途径由浅入深分为三个阶段
  1.由教师主导的案例点评阶段:案例分析法是设计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知识点的同时也提升了设计视野和阅历。《产品基础设计》课程也同样需要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讲解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设计理论运用融入产品。
  2.由学生主导的案例点评阶段:和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点评案例的主讲人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学生根据课程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师点评的范例,对案例的产品构型、产品细节、色彩材质运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将构型理论放到实际产品中以此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分组作业介绍阶段:《产品基础设计》的课程作业通常以手绘、发泡塑料模型、釉泥模型等展现形式。第三阶段一般应用于课程中后期,学生已经学习完所有课程,将学生分组是以便于统一指导并且能够让组员与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课堂中,由各组代表对本组的作业练习进行介绍,从作业练习的设计出发点开始讲述各个成员分别运用了哪些构型手法以及他的整体设计思路。该阶段能够明确反馈出每位同学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他人作业设计思路的讲解及教师的点评,能够帮助自我提升产品构型的设计思维。   四、基于“引导-反馈”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有效性研究
  为了比较学习者在学习了基于“引导-反馈”的课程后,是否理解了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者各个阶段的课后作业对比分析,了解学习者对于产品构型手法的掌握程度和产品造型能力的提升程度,验证其学习课程的有效性。
  本次教学实验挑选了30名理工类工業设计专业大一学生,其中男性21名,女性9名,均已学习了工业设计基础类课程,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目的和产品设计具体工作已有清晰的了解。本次教学实验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①第一阶段:课程概述、课程基础理论背景学习
  ②第二阶段:产品构型手法的学习
  ③第三阶段:产品细节构型手法学习
  ④第四阶段:产品控制力的学习
  笔者将通过对学生四个阶段的课程作业成绩打分,对30名学生的分数进行四个阶段对比的成绩分析,用于验证基于“引导-反馈”理念设计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的学习有效性。其中对于作业打分的指标分别有四点:
  1.构型方法的运用
  构型方法的运用评定标准主要以学生在课程作业中产品形态的构型丰富性,查看学生是否运用了课程教学中的剪切、组合、过渡构型手法,产品构型手段的选择是否符合产品功能语意,产品基础型是否合理。
  2.产品细节的表达
  产品细节表达主要是查看学生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对于产品细节的构型技巧,是否在完成产品基础型后忽略了对产品细节的设计,对产品细节的造型设计中是否巧妙,并且注重在对细节的设计中的合理性,在产品的原型制作中能够达到工艺要求,实现产品制作呈现。
  3.产品感表达程度
  产品感表达程度主要是考察学生在进行产品造型中,其造型的成熟性和合理性,产品造型能否实现生产标准,产品整体造型是否完整,能够较好地表达出产品的功能语意和使用方式,体现出产品感。
  4.近似形构型逻辑
  近似形构型逻辑主要是查看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否通过构型方法的演变运用,创造出多个产品近似形,并且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是否掌握形态推演的方法,通过形态推演设计出一系列近似产品造型。
  在各个阶段的成绩打分中,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四个指标的分别打分,打分标准为满分10分,最低分0分,1-3分为差、4-6分为良好、7-10分为优秀,之后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上图1是笔者收集30名学习者在学习《产品基础设计》课程后的课程作业在各个指标进步的折线图,从图中可知学习者在经历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总体呈现出显著性的进步趋势,尤其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各个指标进步都较为明显;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学习者对于近似形构型逻辑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而其他三个学习指标则进步相对缓慢;在最后第四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进步趋势与第三阶段相似,总体逐渐趋于平缓。
  在基于“引导-反馈”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的全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进步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存在较大的显著性进步,在结束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学习者最后一次的作业成绩可以看出,从第一次作业的平均总分1.8分提升至了最后的6.8分,并且学习者对各项课程知识点已经达到掌握并且运用相对熟练的程度。可见基于“引导-反馈”的《产品基础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效果较好,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有效性显著,具有研究及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孙颖莹,熊文湖.产品基础设计——造型文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昀,林璐.工业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的构建[J].包装工程,201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68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