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思想指导青少年体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体育教育应当不断追求人的“精神”和“体魄”的共同提升。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堪忧现状,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原因,根据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指引,进而探求加强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精神;体魄;青少年;体育教育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社会变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对体育、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不利于身体素质的不良现象,特别在青少年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更好地坚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思想指导当下青少年体育教育,去改进青少年体质的现状。
一、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堪忧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被喻为“起跑线上的竞争”,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2011年9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0多年的下滑趋势首次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19至22岁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爆发力、力量、耐力等体质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
尽管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但在2011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0多年的下滑。2011年以后,儿童青少年身体机能指标、身体形态指标方面趋稳趋好,但身体素质指标仍需加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始终没有得到遏制。近年来因军训、跑步、体测等发生猝死的消息屡屡传出,残酷的现实着实令人堪忧。此外,青少年体质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和生育质量等方面,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促进青少年“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显得时不我待。
二、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堪忧的原因
(一)“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仍然存在
德、智、體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三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提高的。[2]自古以来“重文重礼”“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当今社会不少学校、教师、家长在教育上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一俊遮百丑”,体育教育容易受到“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被忽视。虽然体育课成绩在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考什么就学什么”,让不少学生上了多年体育课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更谈不上选择一种或几种体育运动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在小学、中学阶段体育教育只是让学生的体质被动地保持在一个较好水平。一旦通过高考升入大学阶段,应试压力骤然变小以后,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模式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学生对体育的轻视甚至忽视就容易理解了,由此导致的必定是体质的下降。
(二)青少年没有终身体育意识
对体育的自觉应当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身心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支配人们从事正确、合理的身体锻炼,促进体质健康的发展。如前所说,应试目标让体育教育碎片化,学生依赖体育课但难以全面掌握一项体育运动,必然难以体会到体育带来的成功与乐趣,最终难以建立对体育的热爱和兴趣。来自学习、升学、课外辅导的压力,也客观上会挤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影响到体育自觉的建立。体育自觉的形成还受体育设施条件的制约,地处城市和乡村、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等因素,让学校以及学生生活环境的体育设施参差不齐,在配套不足的地方体育活动甚至体育课难以保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中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的严格管理比起来,大学显然更崇尚自由,往往为大学生留足了张扬个性、发挥想象的空间,更适合于自制力、自控力较强的大学生。但实际情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许多不健康、不积极的生活方式侵入大学生的生活,部分大学生从“管得过紧”中挣脱出来,加上自我要求不严,经受不住游戏、聚会、恋爱等方面的诱惑,产生作息不固定、饮食不规律、娱乐不节制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零食和油炸食品比较依赖,忽视自我保健和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坐滑梯”,甚至有的是“断崖式”下滑。
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思想指导青少年体育教育,切实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
(一)注重健身意识的培养
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青少年群体健身意识淡薄的问题。毛泽东曾在写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写道:“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充分表明他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虽然在青少年中,主要是大学生群体身体素质下降,但身体素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小抓起,体育教育能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健身意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具有远大的抱负,顽强的毅力和进取精神,养成自信乐观的良好个性品质。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健康第一”的宣传引导力度,从小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增强自我提升的能力和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营造良好氛围。要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地参与体育项目,让他们体会到参加体育活动带来的成功与喜悦,逐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
(二) 注重人文教育理念
当前一些体育课堂还存在学生“光出汗不动脑”的现象,启示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必须更加注重融入人文教育理念。一是体育与智育相结合,保障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文化知识,针对各项体育运动系统性地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完整全面地掌握体育运动项目。二是体育与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完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塑造。体育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等理念的重要来源,要在体育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是与“授之以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运动项目、项目规则等方面的认知和感悟,切实增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四是教学内容突出个性化,根据学校总体安排,结合体育课程大纲要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设施现状,合理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向。
(三) 注重对体育教育的保障
加强体育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和体育、教育主管部门是发挥社会层面作用的主要力量。首先,要继续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等工作,结合实际需要制定出台管用实用的制度、标准,督促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落地生根。其次,还要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发挥作用,以大学生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针对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应继续贯彻执行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把宅在宿舍、沉溺网络的大学生吸引到操场上参加体育锻炼,打赢操场和网络“争夺战”[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毛泽东体育思想,这种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教育观念为做好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不管任何历史时期都应当长期坚持。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体质严重下降的现状,应当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一以贯之地坚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共同努力避免“重智育轻体育”、体育课“光出汗不动脑”等现象发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D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573.html.
[2] 徐鑫明.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J].体育学刊.1996(2):37-38.
[3] 刘芳梅.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J].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7):108-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98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