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拜物教现象消解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社会存在的拜物教主要体现为符号拜物教、信息拜物教和技术拜物教。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解读,来分析当下社会中的不同形式的拜物教的具体表现,从而探索出消解当今条件下拜物教现象的路径
  关键词:拜物教 《资本论》 批判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235-02
  中国当下正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在当代社会反映出来,并最终体现在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心理层面上。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表现形态的拜物教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现象的论述及剖析,对于我们今天认清形式多样的拜物教的本质有很大帮助。
  一、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解读
  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构成了《资本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拜物教理论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拜物教的三种表现形态,即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
  1.商品拜物教的表象及其秘密
  在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广泛存在的就是商品,商品也是人们最容易感觉的东西。马克思分析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其实是人脑的产物,最终表现为“有生命的、彼此发送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1]即商品作为人手的劳动产品而独立于人本身成为客观存在的东西,最终同人发生关系并让人们相继追逐、顶礼膜拜,这就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不只停留在表象的探索,而是旨在揭露出商品拜物教背后的不以为人发现的秘密。马克思指出商品之所以神秘的原因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1]89在交换过程中,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人与人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尽管是人手劳动的产物,最终却在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喜怒哀乐。
  2.货币拜物教的分析与揭露
  为了交易,“一切的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种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种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1]104“这种商品”就是货币,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并成为在商品中被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特殊的社会职能——一般等价物,来全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由此,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成为商品社会的常态,并消除了一切其他商品之间的差别,人们唯一可以感觉得到的是不同商品分别被表现成数量不等的货币。而且这种“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1]111正如马克思所言:“当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1]111这种情况使得人们的生产活动都以获得货币为目的,从而产生“货币主义”,并使其获得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统治和支配的地位。货币跳出商品交换的范畴而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体现为功利主义,消解着人与人的感情和生活的意义。货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取得了一种对人进行统治的地位。货币拜物教就这样存在在商品社会中。
  3.资本拜物教的剖析与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中,对商品价值量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的劳动,工人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这些基本事实都被颠倒和扭曲了。在“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的公式中,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生产过程的秘密。马克思指出:“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他们把利息归结为利润的一部分,把地租归结为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使二者在剩余价值中和在一起;此外把流通过程当做单纯的形态变化来说明;最后,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把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归结为劳动。这样,它就把上面那些虚伪的假象和错觉,把财富的不同社会要素互相间的这种独立化和硬化,把这种物的人格化和生产关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揭穿了”。[1]938就这样在“利润”“平均利润”等一切形式的掩盖之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越来越被模糊化和隐蔽化,使资本像是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神秘化,并在无形之中奴役着人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态。
  二、拜物教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已经距离马克思撰寫《资本论》的时代有一百多年,但是拜物教的现象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化作其他的形式在我们的社会存在。拜物教在今天主要表现为:符号拜物教、信息拜物教和技术拜物教。
  1.符号拜物教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我们随处可见的就是商品,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渡过了物质匮乏的时期,进入一种像鲍德里亚所言的“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2]我们称之为“消费社会”。在这样的世界里,商品取得了统治一切的地位,尤其是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给人们戴上沉重的物质枷锁。
  一方面,人们在商品世界迷失。在当前人们的消费中出现了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言的“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2]2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意识地、被支配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另一方面,消费动机越来越被外界所刺激和控制。在商品社会中,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中,在各式各样的广告刺激下,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不断地被刺激和诱发。“广告的窍门和战略性价值就在于此:通过他者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产生欲望。”[2]13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广告的本质就是“象征和幻想功能”,通过制造出一种“伪性构境”来激发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购买欲望;并指出在今天的消费行为中,人们只是消费了一种“被消费的意向”,这就是由五花八门的广告所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的幻境。在这样的幻境中,人们的消费动机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实用性需求,而是更多的被广告以及大众媒体所引导和控制。   2.信息拜物教
  信息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基于数学和工程领域的“信息论”首先把“信息”认定为分析组织机构运作特征的独特维度,并希望通过信息来解释和掌控生物和工程系统,分析和掌控社会系统的运作,从而给予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进入“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突出强调信息的经济价值,由托夫勒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一时兴起,并把信息定位為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得出信息和知识将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生产的决定性要素。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到处遍布着信息的社会,我们称其为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互联网逐渐席卷全球之后,信息的经济作用和价值才体现出来,并由此在社会出现“信息拜物教”的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的商品化过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同时电信产业的崛起也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信息的商品化过程。信息的商品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信息成为终端产品;二是信息是生产的一个中间环节。[3]信息社会的消费主要是对信息的消费,信息社会的主要商品就是信息,也正因为如此,信息便成为当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核心要素,以至于使得信息成为时下人们热衷追求的对象,同时也深刻影响和困扰着人们。
  3.技术拜物教
  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眼见了技术进步对于社会前进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巨大贡献,尤其在当下,互联网络以铺天盖地之势环绕在我们的周围,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一种“技术无所不能”的神秘感觉,让人们像对宗教般的崇拜一样对待技术,从而出现“技术拜物教”的现象。
  20世纪末,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尼葛洛庞帝对于技术作用的夸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他发现的数字化技术对于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当下先进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移动支付”“高铁”“共享单车”“网上购物”已经被称为当下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可见其应用之广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之深。人们已经进入“二维码”无处不在的世界,随处可以“扫一扫”,不夸张地说,人们可以携带一部手机走遍世界。在这种技术进步和极大改善人们生活的现象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技术对于人的控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的生活变得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技术作为人类主动性、创造性的集中体现,现在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支配和统治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技术在使人变得更加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上了难以摆脱的技术枷锁。
  三、当代拜物教现象的消解路径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拜物教的分析批判不是终点,在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形式之下,最根本的是自我的迷失,是人们对于异己力量的不正确的、畸形的认知。因此,要消解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拜物教现象,就需要:
  第一,从个人层面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强化人自身的主体性认知。在现实社会中,之所以会存在形式多样的拜物教现象,就是因为人们只是看到了光怪陆离的世界的表象,而没有真正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人的本质力量,意识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使商品、符号、信息、技术等元素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光环效应”,并对其迷恋和崇拜。人只有在思想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之后,对于世界的认知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避免对于世界简单的、表象化的认知。第二,从国家层面上,加大正确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发挥其在价值多元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领当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至于在多元的价值观念碰撞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形成对于外在于人的一切事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从根本上来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注重人的自由发展。要彻底消除拜物教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在社会中自由度的提高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劳动异化、消费异化、技术异化等一系列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实现自己人身和精神的自主,从而实现拜物教现象在社会中消解。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3]丹·席勒.信息拜物教批判与结构[M].邢立军,方军祥,凌金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