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目的出发,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专业如何构建符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标准 高职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206—0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落脚点就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努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体系设置全过程,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对接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企业用人需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直面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把职业标准纳入课程体系构建,对现代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进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衔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1.国内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第一,国内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陈旧,大多数高职院校沿用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本科课程内容是按学科体系,更加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教材基本参考本科的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以传统的课堂集中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因实训条件的制约,基本上没有真正落实。因此,这种仿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符合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强调的是技能培养,因此,人才培养必须与生产实际相吻合。这就要求在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
  第二,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主要体现为:一是课程体系开发之前,没有针对该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进行企业调研,更没有聘请企业导师和专家对课程开发的目标、结构等进行充分论证,一般直接根据教材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内容。二是课程开发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在实际应用过程缺乏有教师和学生参与的评价机制,更谈不上针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反馈意见,这样无法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验证。
  当然也有少数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早在200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当时该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7个国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与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一是课程构建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专业定位对职业岗位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验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教学目标,进而确定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工作任务设置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增强学生工作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将职业标准直接纳入课程标准.
  2.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作为高职教育的领头羊,起步早,从整体来看,他们采用的是“双元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基于《框架教学计划》构建了理论课程体系,基于《职业培训框架计划》构建了实践课程体系。各州、各学校和企业在课程学习时间、课程数量、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认为,课程与职业活动密不可分。1974年,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尔滕斯提出了关键能力方案;1991年,德国再次提出了职业能力的理念。
  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职业教育提出的CBE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首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调研,确定能力目标,然后聘请本专业的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实际岗位需要,对岗位的能力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成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一线教师,根据这些具体的能力目标,设置专业课程、选取教学内容。
  国外职业教育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国内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品牌特色專业更是我们的参考模板,但同时也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优势,寻求合适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是很完善,课程体系也不完整,因此,构建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针对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将课程的整体设计、项目任务设计与岗位需求能力和职业标准相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迫在眉睫。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深度专业调研,明确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就业面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到了必须走产教融合的阶段,因此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必须在充分进行行业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区位经济优势,在明确专业职业面向岗位的同时,再对岗位的职业活动能力进行细致分析,提出具体技能要求,最终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阶段:确定本专业毕业要求和毕业指标点。
  根据前一阶段的职业面向中的岗位能力分析,确定毕业要求即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本专业职业能力分析是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中一项关键性环节,实际上就是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根据毕业要求确定详细的毕业指标点,毕业要求和对应指标点的确定需要邀请企业专家、高职教育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进行密切合作,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具体的工作任务。
  第三阶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第二阶段所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反推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工作任务全部罗列出来进行整合,将相关联的工作任务整合形成模块,然后按照“平台+模块+方向”来建设模块化化课程。整体来说,通过整合专业群内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帮助学生构建职业整体认知来设置平台化课程,因此平台化课程相对稳定;在模块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对接职业标准,整合核心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方向课程灵活多变,它是跟随社会对人才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要求不断调整,保证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界保持实时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第四阶段:制定课程标准
  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承载着高职教育的理念与理想,代表着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落脚点。教育部发布了首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了涉及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的教学标准,出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填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领域的空白。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和实施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从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学生胜任工作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谢瑶华.浙江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9(7):79-80.
  [2]张宝成.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6-18.
  [3]吕文龙.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开发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140-141.
  责任编辑:于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0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