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其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民族地区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预算工作的困难度与复杂程度与日俱增。本文在对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民族地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不断重视民族教育发展,民族地区高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如何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评价迫在眉睫。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绩效预算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多仍待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加快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评价的步伐,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理论概述
   (一)含义
   绩效预算是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绩效预算对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部门绩效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绩效预算的特点就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然后根据效益来衡量其业绩。可见,绩效预算是一种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它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有积极作用。
   (二)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的意义
   (1)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自身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比东部沿海高校要大,所以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得到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高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民族地区实施绩效预算,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对其未来长远发展有利的约束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对于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教改、科学研究和办学质量等的全方位改变,通过细化的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预先制定绩效目标,继而对目标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客观地评价高校运行现状及管理效益,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可量化的、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发现并堵塞无效率、低效率项目的资金漏洞,参照考核评价结果对下一年度预算做出合理调整,针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措施。同时可帮助高校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防止高校为加速发展而盲目增加活动经费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3)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高校也应该走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通过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引进人才、基本建设等规模性扩张,忽视了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益,注重发展成效,实现内涵式、科学式发展。科学、系统的预算绩效评价能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导向性,选取能综合反映高校预算管理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设置与高校的类型特色相匹配的指标权重,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横向纵向可比性。根据评价结果来引导和规范高校的管理行为,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对高校运营活动做出科学的判断,制定高校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
   二、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所面临的问题
   (一)对绩效预算评价未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民族地区高校的不断发展,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淡薄,更为重视前期对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后期资金使用的产出效果。高校更多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忽视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提高,对高校预算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把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没有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相结合,更没有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支出形成考核追究机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高校自身,都对高校预算评价缺乏足够认识以及重视。
   (二)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机制薄弱
   高校实施绩效预算是以高校管理水平健全为基础的,绩效预算所要求的各级指标体系所依赖的是高校内部管理所产出的各项数据,只有数据健全、完整、适当,才可以进行高质量的绩效预算。当前部分民族地区高校自身内部管理水平不高,都存在各自规定、制定完成的预算管理制度,水平参差不齐,数据不准确、不适当,缺乏可比性,这样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民族地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要取得进展,必须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
   (三)缺乏系統、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既要客观公正地保持评价主体的独立性,又要科学灵活运用其评价方法。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尚未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其所需要的指标也界定不清。高校的产出成果不能直接用数字来量化计算,既包含一些数量化指标,诸如“科研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增长指标,还包含大量非数量化成果如“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等指标,必须把这类非量化指标科学、合理地嵌入到绩效评价的整体指标体系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探索
   (一)加大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制度建设
   加大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入手,加大约束,使高校把绩效预算评价当作一个常态化工作,重视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重视数据的生成、维护、保存等基础性工作。只有夯实基础,加大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制度建设,才能使高校从根本上引起对绩效预算评价的重视,从而加快自身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发展。
   (二)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好的制度绝对不是束之高阁的,是需要贯彻执行的,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对绩效预算评价制度的贯彻落实,是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水平的必由之路。一个高效、强力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对数据和管理都使用一套机制,增强了数据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也增强了非财务指标的可评价性。可见,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对于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评价至关重要。
   (三)规范绩效预算评价流程
   规范绩效预算评价流程,是提升绩效预算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在构建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此,首先应该明确在各个阶段高校的预算目标是什么,并且要保证后续的执行都要以预算目标为核心,保证每个工作步骤都要按照预算目标进行。其次,还要建立评价指标,根据前期所收集整理的数据信息,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高校发展情况以及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预算评价管理体系,明确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等,而且还要在每个阶段都做好评价报告,方便后续的查询、应用。最后,还要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意识,让整个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加快自身内涵式发展,绩效预算评价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和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完善,对于保证民族地区高校资金使用率,防范民族地区高校财务风险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由此可知,构建民族地区高校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丹,杜国良.内涵式发展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9(5).
   基金项目: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Q18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3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