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少不保暖老来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寒冬已是三九,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太寒冷。却有一些人,即便是穿上厚厚的防寒服,仍感到四肢冰凉。为伺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本报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宗文汇大夫,他说:“冬季怕冷的人非常多见,健康的人应该是冬季手脚温暖,夏季身上凉爽才是正常的。如果是相反的话,冬季浑身发冷,夏季发热,说明身体不健康。”
阳虚生内寒
宗文汇大夫强调:中医学里表现为冬寒、冬冷、冬凉的症状常见的有“四肢不温”,即手脚冰凉,尤其是到了冬天,因为季节的寒冷导致症状的加重,主要原因是由于脾肾阳虚,导致阳气不足而“寒自内生”。正如中医里常说的:“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阳气不足通常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情况,后天多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起居不规律所致,比如常吃冷饮,天气寒冷仍穿得较单薄,经常熬夜等。因为阳气不足,虽然穿的很多,可还是觉得很冷。特别是晚上睡觉时,睡了一夜被窝都不感到温暖。阳气不足,常见的多是年轻的女性,不仅怕冷而且喜暖,如穿得暖和一些,吃得热一些,就感到比较舒服,这样的人到了夏天一动就爱出汗,肚子更怕着凉,容易腹泻,而且后背也怕冷,不敢吹空调。到了冬季,耳朵、手足容易出现冻疮。
年轻时不注意容易找病
宗文汇大夫指出:在冬季,阳气不足,体内寒气尤为明显。大多年轻人不太注意保暖,导致年老后疾病丛生。尤其“爱美不穿棉”,这是多数年轻女性常有的特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寒冷的冬季,随处可见许多年轻的女性,为了显示自己的身材,仍然穿着短裙、瘦腿裤,让人看了心里替她们着急。如果女性过于贪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痛经,甚至导致宫寒不孕。再有年轻时如果不注意,到老年时易患关节痛、老寒腿、气管炎等,严重影响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非常遭罪。尤其是冬季这一特殊的时间段,需要更加注意,即使到了夏天都要少吃寒凉食物,远离空调,尤其是以下类型的人群应多加注意。
1.体型较瘦、虚寒体质的女性。
2.低血糖或低血压人群。
3.压力过大。因工作紧张的压力或时间紧迫的压力,都会让手脚发冷、发抖,只要让自己得到放松,就会慢慢恢复温暖。
4.所穿衣物不够保暖。如果手脚冰冷,表示体温的平均调配有问题,如果已经比平时多穿了几件衣服,但手脚仍未感到温暖,就应该引起注意,说明体表的温觉神经太过迟钝,对温度的感受不够敏感。对此建议:应及时去看中医,适当调理身体。
身体内寒可预防
宗文汇大夫谈道:对于阳虚的人,应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体质,预防寒冷或改善寒冷的症状。建议您可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增强运动
第二,进补溫食
例如,冬季怕冷的人可适当多吃一些鲜姜,如喝姜糖水或姜汤,吃一些牛肉、羊肉、鹿肉等,在炖肉时加一些肉桂、黄芪等,也可助阳。在此推荐几款食疗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认为:羊肉大补气血,而且温中散寒,补而不燥,是冬季大补气血的最佳食物。在家就可以自己煲“当归生姜羊肉汤”,特别适用于气血亏虚、大病或久病及产后的女性食用,有助于改善痛经及月经不调等症状。方法是:羊肉500克、当归25—30克、生姜30—50克。将羊肉用清水洗净后再用生姜爆炒,当归则以纱布包裹,再与炒好的羊肉一起煲一个半小时左右,然后分几次喝汤、吃羊肉,最好三天内喝完。
2.高丽参猪蹄汤:高丽参猪蹄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骨关节炎患者。方法:用15克高丽参、10克田七、约100克猪蹄,加水后炖1小时后,喝汤吃猪蹄肉即可,每次一小碗为宜。
第三,注意适当保暖,
寒冷的冬季,寒风容易从头部、脖子和脚部侵入。外出时应注意戴上帽子,用围巾围好脖子,穿保暖效果好的纯棉衣裤,穿好棉鞋。此外,每天至少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上班族在办公室最好披一件薄棉外套,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
第四,睡前泡脚
平常我们总说“寒从足下生”,如果在睡觉前坚持用热水泡脚,水温以热且不烫脚为宜,可经常在水中加入五、六片鲜姜、肉桂、大料等发热的中药,煎汤后用来泡脚、泡手,有助驱赶寒气,也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第五,按摩穴位
在午休或晚上睡觉前如能按摩一些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可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暖和一些,而且坚持半个月就会有收效。
1.按摩肾俞穴,即腰部两边我们俗称的“腰眼”,先将双手搓热,然后将手心对着肾俞穴,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揉36次,每天2—3次。
2.揉搓位于脚掌的涌泉穴,即“人”字的顶部,同样将双手搓热,然后用手心揉搓涌泉穴,以感觉到发热为好,然后再馐揉各个脚趾,每个脚趾10次即可。
3.压揉阳池穴,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位于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用右手大拇指压揉左手的阳池穴,每次36次,然后,再用左手大拇指压揉右手的穴位。每天2—3次,对改善手脚冰冷有一定作用。
宗文汇大夫特别提醒:当受寒后出现比较严重的疼痛症状时,例如头痛、胃痛、腰痛、关节痛等,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不要耽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5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