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欺凌行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校园欺凌事件因其恶性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欺凌行为的发生,在心理学视角看来,人格特质、认知偏差、心理安全匮乏都与校园欺凌有关。治理校园欺凌,应要调整青少年认知结构,注重心理辅导,针对不良行为及时矫正,有效预防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辅导
引言
最近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热议。作为校园欺凌最直接的受害者,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长期的负面心理和行为效应,影响其人格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化进程。[1]引起校园欺凌的原因有很多,道德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媒体网络对青少年的错误诱导,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等等,在校园欺凌中学生的身体上的伤害容易治愈,但心理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综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探析校园欺凌背后的影响因素,并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 校园欺凌是什么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组织对校园欺凌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重复攻击行为”[2],并且这一行为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研究者认为,校园欺凌是青少年之间的一种问题行为,它经常被定义为一种蓄意的、重复的特殊的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会影响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学业成绩、亲社会技能和心理健康。[3]大多数学者认为,欺凌是指处于优势的一方对另一方故意并重复地进行心理、生理的攻击,使对方感到精神痛苦的行为。[4]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主要参与者就是欺凌者与被欺凌者。
二、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2.1人格特质
欺凌者常常以言语辱骂或者身体暴力方式攻击被欺凌者。而与攻击最相关的三种人格特质是:易怒(因为极其微小的刺激而爆发的倾向)、沉思(被激怒之后将愤怒的情感留在心中的倾向)以及情绪敏感性(体验到不适感和不足感的倾向),这些人比其他人倾向于爆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从欺凌者角度来看,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并且通常具有较高的精神质倾向。从受欺凌者角度来看,一些中小学生因为生理上的原因,如身体肥胖、矮小、瘦弱等,受到讥笑或歧視,难以被其他同学所认同或接纳,被排斥在同伴群体之外,从而导致其自卑、敏感、内向的心理特征,容易成为受欺凌的对象,通常具有较低的自尊,比较内向,而且情绪不稳定。
2.2认知偏差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各界的认知偏差以及欺凌者被欺凌者本身的认知偏差都有关系。当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后果,一般难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有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觉得孩子在学校里受欺负或者被欺负只是很小的事。也有学生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事,需要自己解决,不愿意告诉别人。这样时间久了会助长欺凌者的霸道、蛮横的性格、使他们更想要欺负别人。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会增强他们的攻击性,使得青少年们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他们会觉得言语辱骂,拳头会让自己看上去很酷,看起来会更强大。此外,还有些同学纯粹觉得好玩,或者恶作剧心理,对其他同学进行欺凌。
2.3心理安全匮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了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团体中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团体里他们可以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也能对抗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但是这种归属感并不是很稳定,当个人在团体中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为了应对这种不安,改善自己的处境,他们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此外对于他们来说同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对社交和团体认同有着强烈的需求,有些青少年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者被排挤,从而参与了欺凌的团体活动之中。欺凌行为常发生在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关爱的孩子身上,甚至之前自己遭受过欺凌。这表明很多欺凌者在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方面得不到满足,需要的匮乏使得他们缺失安全感,自我价值感降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不安、危险与紧张。欺凌他人,实际上是通过对他人施加不良影响而使自己体验到控制感、安全感、获得关注,提升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补偿行为。
三、校园欺凌治理的心理学对策
3.1调整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防止校园欺凌的直接和有效策略将是从调整欺凌者的认知结构入手,开展行为治疗,使之认知结构协调平衡,改变欺凌者的错误信念和不良的观念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让其意识到其自己存在的问题,帮助其逐步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以便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
3.2强化心理辅导
学校要建立全面以及科学的心理干预制度,强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心理症结,杜绝类似事件再发生。同时对遭受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稳定情绪,防止报复行为发生。还要对欺凌与被欺凌双方进行跟踪调查和指导,定期访谈,关注其思想和行为动态,欺凌者一旦有“死灰复燃”的苗头,要及时采取有效干预,被欺凌者如果长期走不出心理阴影,要升级干预手段,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3.3关注问题学生,进行行为矫正
实施欺凌的学生多是学习或生活中问题较大的学生,学校要对问题学生进行甄别,重点关注长期教育。学校要摸清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有的学生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孩子缺乏安全感,总是以暴力来维护自身安全,这就要联合其父母开展工作,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和谐家庭氛围。有的学生长期沉溺网络,频繁接触暴力凶杀信息,就要开展戒除网瘾的专业治疗,并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联合老师、同学,帮助其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走出虚拟世界。
在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欺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和个人的人格特质、认知偏差以及个人的心理安全的匮乏有关,而要更好的防治校园欺凌应该积极调整青少年的认知结构,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要重视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应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和出现欺凌行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善他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马皓苓.校园欺凌者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9(31):75-77.
[2]魏重政,& 刘文利.(2015).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701-705
[3]Wang,J.Iannotti,R.J&Nansel,T.R(2009).School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hysical,verbal,relational,and cyber.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45(4) ,368-375.
[4]袁翠清.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04):82-86.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6115.htm